
三顧茅廬有什麼了不起?值得死而後已來報恩?
為什麼劉備用三顧來顯示自己對諸葛亮的重視?
因為「三辭三讓」這個古禮。《文心雕龍》有這一段:「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為斷。」
晉文公的事情大家不一定熟,晉武帝這邊就熟得多。不管司馬炎、司馬昭、曹丕、曹操,都曾經玩過三辭三讓的遊戲。其實不是要表現「他們不想,是不得已」,而是讓皇帝對天下展現「三請」的誠意。
三請,表示主人不是一時的衝動或迷惑。是經過深思熟慮,非得這麼做不可。欸對,「陶謙三讓徐州」也是這樣一個出於古禮的橋段。
但三辭三讓你說是最高級嗎?倒也沒有,原本差不多就是個基本禮儀。
《周禮》要是像劉備請諸葛亮來當顧問,可得繁複許多。
什麼主三問,賓三辭,拜受。然後請車來接,三次請上車,三辭。車到了也要三請,三辭。進門,入席……主三請賓三辭要演上好幾遍的。
重點是,中國人為什麼以「三」為一節?
三是一個天數,《禮記》中,古人認為,一個月之中,有三天是看不見月亮的。而每三個月,則是一個季節變化。這表示「天」以「三」這個數字在做轉換,所以「從A到B」的禮儀,也要從三來合乎自然天道。
甚至早期官職要分幾類,每類幾員,也是根據天道之數在設置,並非實際需求。
說回來,諸葛亮其實某種程度算被劉備「逼」出山的。
因為古禮中,三讓你就要受了,孔子也被強過。不受又不想被強怎麼辦?第一個案例就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
三讓不受的做法,就是逃。
但人家太伯是為了國家而逃,因為由姬昌的父親接任領袖,傳給姬昌才是對大家都好這樣。諸葛亮如果單純因為不想幫助劉備而逃?會發生甚麼事情就難說了。
判斷諸葛亮是被強的,其實也跟「隆中對」有關。
講白了,諸葛亮不是第三次就走出來跟劉備說,謝謝你,我們走吧。而是在禮儀的規範下,跟劉備見一面,回答劉備的問題。話有投機才跟劉備走的。
劉備既完成了一節禮,更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兩人才「情好日密」,譜下這千古難尋的君臣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