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自動駕駛領域中的大眾期望:
在 2025 年,一般駕駛或行人對於自動駕駛汽車抱持著兩種看似矛盾的期望:
- 在日常情況下,它們必須至少和一位謹慎的人類駕駛一樣安全,因為任何一則頭條事故都會立即侵蝕大眾的信任。
- 它們也應該提供顯而易見的好處——更低的車費、更高的便利性,或是充滿未來感的「驚豔」因素——否則人們只會固守現有的叫車服務模式。
消費者不會進行精算分析;相反地,他們依賴的是直觀判斷。一段生動的影片,內容是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順利通過一個複雜的十字路口,其說服力可能勝過一項抽象的碰撞率統計數據。與此同時,每一宗被錄下的新事故,都可能讓數月以來平穩的行車表現紀錄付之一炬。
成本方面的期望同樣至關重要。在經歷了十年智慧型手機和串流媒體的價格戰後,人們直覺地認為科技產品的價格曲線終將崩跌。Waymo 旗下那些感測器密集的車輛,看起來並不像會走向廉價普及;而特斯拉則公開承諾,僅需一次夜間的軟體更新,就能將任何一輛近期型號的特斯拉轉變為能賺錢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這種敘事,與蘋果公司透過韌體更新教會我們的事不謀而合:奇蹟能在我們睡夢中降臨。
社會及事件對態度的影響:
西奧迪尼(Cialdini)提出了七個主要的說服力槓桿——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有性,以及歸屬感。這些槓桿並非抽象概念;它們每天都在新聞動態、同儕對話,以及那些讓我們或驚或懼的道路際遇中上演。試想三個日常情境:
• 您無意中聽到一位同事吹噓她的 Model Y「剛剛載我去了太浩湖;我全程只碰了兩次方向盤。」社會認同和喜好在此結合;這則軼聞比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圖表更讓人印象深刻。 • 一段瘋傳的影片顯示,一群 Waymo 車輛堵在一個死胡同裡,因為每輛車都在等待對方先動。此事件利用了我們的認知偏誤,讓我們傾向於關注戲劇性的快照,而非長期的性能數據。 • 特斯拉宣布對其「全自動輔助駕駛」(FSD)提供限時折扣。稀有性促使搖擺不定者做出承諾,而一旦他們付了錢,一致性原則便開始發揮作用——未來出现的負面數據會被他們重新詮釋,以捍衛自己的購買決定。
了解這些機制後,我們便能探討為何特斯拉的故事對公眾心理的吸引力,遠大於 Waymo。
論點:為何特斯拉以成本為導向、純視覺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有望贏得人心
- 全球規模的社會認同 特斯拉已有數百萬輛配備攝影機的汽車在全球各地行駛。每一次日常通勤都成了一場滾動的實境展示。每當系統成功處理一個無號誌保護的左轉,一位駕駛就多了一個可以分享的故事。其總體效應,類似於西奧迪尼的經典理論「像你一樣的人已經在這樣做了」,只不過是透過街道而非廣告看板來傳播。
- 透過迭代的軟體展演建立權威 在西奧迪尼的框架中,權威取決於可感知的專業知識和信譽。特斯拉透過上演即時軟體更新、發布說明主題串,以及開發者風格的 Beta 測試來放大此效果。觀察者們親眼目睹其持續的進步,從而產生一種特斯拉才是可規模化自動駕駛領域權威的感覺——即使學術期刊要很久之後才不情願地承認這一點。
- 透過節省成本實現互惠 特斯拉的承諾直截了當:讓你的車在你睡覺時為你工作,它就能為自己買單。這個承諾的接受者,會對這個帶來好處的品牌產生一種隱含的感激之情——或至少是好奇心。相比之下,Waymo 為乘客提供便利,卻未讓他們在潛在收益中擁有所有權份額。
- 根植於早期採用者心理的承諾與一致 一旦顧客花費 12,000 美元購買 FSD 或透過訂閱制付款,認知失調理論預測他們將會捍衛這次購買。他們會發布對峙影片,不是為了批評系統,而是為了炫耀他們駕馭該系統的本領。這個發聲的少數群體,主導了網路對話,使其朝對特斯拉有利的方向發展。
- 作為催化劑而非限制的稀有性 稀有性通常指供應有限,然而特斯拉卻反其道而行,將其作為武器:「在下次漲價前鎖定低價的機會有限。」這種緊迫感是心理上的,而非物流上的,但它確實能刺激行動。Waymo 的等候名單則讓人感覺只是單純的容量限制,而非一種遊戲化的機會。
- 透過品牌神話建立歸屬感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形象兩極分化,但在支持者中,他激發了一種使命感:「我們正在加速世界向永續交通的轉變。」西奧迪尼的歸屬感原則認為,共同的身份認同能放大說服力。而藏身於谷歌龐雜企業身份之中的 Waymo,則難以喚起同等的部落般的溫情。
- 成本透明度與公平性感知 人們對價格錨定極為敏感。特斯拉的敘事——硬體成本已投入,軟體成本在下降——恰好符合人們現在所預期的智慧型手機學習曲線。Waymo 的客製化硬體組合缺乏一個可供消費者參照的錨點,因此其定價讓人感覺不透明。
反方論點與駁斥:
一些觀察家將 Waymo 更清白的安全記錄視為王牌。然而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外行人做判斷時,統計上的優越性往往會輸給生動的敘事。除非——或者直到——Waymo 的優勢能在鄰里社區的規模上變得具體可見,否則特斯拉堆積如山的日常軼聞將會壓過那些抽象的圖表。
批評者還警告,純視覺方案在雨、霧或雪中技術上很脆弱。這些批評主要影響的是技術專家,而非主流乘客。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顯而易見的成本優勢超過了假設性的極端情況,尤其是當那些極端情況並未每晚在地方新聞中被戲劇化地報導時。
結論:
西奧迪尼的理論告訴我們,說服力不必然與客觀事實掛鉤;它遵循的是人類吸收資訊並將其與既有信念進行調和的路徑。從這個角度看,特斯拉以成本為導向、純視覺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擁有一套更強大的心理組合拳:無處不在的社會認同、富有魅力的權威、透過承諾收入實現的互惠、由已付出的軟體成本強化的承諾、精心設計的稀有性、基於品牌的歸屬感,以及一條直觀的、智慧型手機風格的成本曲線。Waymo 或許能在安全指標的電子表格上獲勝,但除非它能同時掌握這些更深層次的人性槓桿,否則特斯拉將繼續主導敘事——並藉此獲得在未來道路上普及的大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