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北已一週時間,漸漸習慣了由台南雙腿一跨的機車族,變成搭乘大眾捷運與雙腿步行的一份子。
原本就喜歡散步,在台南時常會覺得城市裡少了步行起心動念,常常是走起來開心的一段後會被打壞一個節奏,被打斷的太勤,就會變成走成繞圈,而不是走出一個區域。那破壞節奏的,基本上就是少看見被規劃出的人行步道。
曾經一份在台南的工作,公司在辦公大樓,周圍的停車格有限,會習慣停到步行約10分鐘的地方,而知道的同事多半會驚呼,為什麼要停到那麼遠。或是,明明走路5分鐘可以走到的超商,還是會有不少選擇機車代步的。
而在台北則看到另一種趣味,走路10分鐘可以抵達的地方,會有人選擇跳上公車或踏上YouBike來替代步行;相同的10分鐘,是兩種城市習性的模樣,是每個人對距離、遠近的不同定義。
以機車為主要通勤工具的台南,公車末班車大概晚上10點多就沒了,而台北主要幹線公車會行駛到深夜。而前幾天到了台北東北角一帶,查詢了公車末班幾乎都是傍晚前(太陽下山前後),只有極少數幾班通往基隆轉運站的會行駛較晚。
是人口密集度,也是屬於每一區域的節奏與呼吸。透過交通方式所看見的流動模樣,也往後推想是否也是人與人間的緊密、界線感在此也有了差異。
在大眾運輸裡,是在緊密裡拉出個人的空間。步行是進入、穿越一個又一個的空間,而機車或是汽車則像是目的地,交通工具本身即為一個空間。
在台南過了晚間10點後的市區,不會看見太多的步行者,而在台北的市區或是回到半市郊的居住點,不少開到深夜的飲食店,溫飽這座城市的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