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產品不是全能的,不代表擦了就可以在太陽下裸奔不怕黑。
所有關於防止日曬指導原則,第一條都是說先避曬,能直接遮避太陽的日照就遮,無法遮蔽的情況下再考慮使用防曬產品。
我整理了一些這幾年工作上常被問的問題,相信也有人會在意,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海洋友善真友善?
先講結論,這幾年推行ESG的緣故,有做對品牌商是加分,對消費者,其實沒有很絕對的重要
這麼說其來有自,我在日商曾經做過一份超過50人的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都很高,但在選購的時候仍然不會把海洋友善當做決定選購的第一指標。
然而觀察市場的動向,可以發現沒有任何一家標準化機構或是公衛組織對於海洋友善的定義有明確的規範,帛琉有帛琉的玩法,夏威夷自己有兩套玩法(歐胡島自成一套),泰國海洋國家公園也有自己的規範,他們的規則並沒有一致,一切的考量似乎都不那麼科學。
可以理解這些國家或是區域因為經濟結構仰賴海洋資源的觀光業支撐,官方想要保護環境並永續發展是合情合理,但會成為風潮主要還是因為環保阿!!!
各位都還記得鼻子吸入吸管的海龜嗎?胃裡滿是塑膠微粒的小魚嗎?每當海裡有生物受害,化粧保養品永遠都是頭號嫌疑犯,自然海洋友善的防曬也就風起雲湧地成為重要關鍵字出現在各大美粧社群及媒體。
對比2018年,現在用海洋友善防曬當關鍵字可以跑出非常多的搜尋結果,但不添加禁用成分宣稱自己是海洋友善防曬,這樣就真的友善環境嗎?會不會有添加尚未發現但其實有害的成份?全部改用物理性防曬劑,粉體如果有做過表面處理,處理的成份就無害嗎?經過Covid-19襲擊後,最諷刺的,地球上最大的汙染源其實是人類本身。
跟大家分享業界一個荒謬的爭論
某FMCG集團的社長上任後大行ESG政策,底下每個部門想盡辦法衝高自己的ESG,衝得越高越有可能得到上級的青睞。內部兩個品牌在爭取資源, 這兩個品牌的部分產品有還是含有海洋友善的禁用成份,全系列一起改配方的話無法快速跟上話題,因此賣量比較少的那個品牌PM就說"我們的銷售量沒有對方多,排放得少,因此我們可以算是海洋友善,他們賣得多,排放得多,稱不上海洋友善"
然後……
長官信了,他就贏了,隔年升職加薪
防曬要在被太陽曬到前15分鐘擦,讓肌膚吸收才有效?
完!全!不!需!要!,我們在實驗室或工廠裡都致力把防曬劑原料包得密不透風,就怕他曬到一絲絲紫外線然後效果就沒那麼新鮮有效。
所以防曬產品一照到紫外線就會發生功用了,不過你已經覺得這是擦防曬的一個儀式,那就做吧!
抗藍光有需要?
在2016年蘭蔻推出抗藍光的CC霜,記者發布會現場還拿出儀器設備做起抗藍光的實驗,好像藍光真的無所不在多到嚇死人。
電子3C產品的螢幕會發射藍光,這是對的!
電子3C產品的螢幕藍光會傷害皮膚,這就是對的嗎?
的確有些研究單位發現證據證實藍光對肌膚造成傷害,但其實這存在著基本的劑量問題。
站在正中午被太陽曬5分鐘 VS 坐在電腦前連續工作3小時,對肌膚來說那一個接受到的藍光劑量比較多?哪一個情境對對肌膚來說傷害比較重?
有人說太陽光中的藍光比例比紫外線高,那我想問誰產生的能量比較高?
普朗克愛因斯坦關係式E=h*C/λ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波長越短,能量越高
比起肌膚,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更強烈,但消費者是更在意眼睛健康還是肌膚健康呢?
真的不需要隨著廠商起舞
臉部與身體用的防曬要分開嗎?
沒有絕對要分開,如果你有預算,可以分開選購。如果臉部肌膚不挑剔,可以選擇臉部與身體都可以用的防曬產品。
都是高係數高PA,怎麼還會曬黑?
我做防曬配方開發很久,我很不相信那些加了很少量防曬劑卻出現高防曬力的產品
他們一定都可以拿得出檢測報告說我有通過檢測,檢測結果就是這麼高
然而,就是這個but,他們可能沒告訴你的是,它們用了甚麼檢測方法
目前防曬力檢測,不論是SPF或是PA,有兩種塗抹量,一種是每平方公分塗1.3毫克的防曬,一種是每平方公分塗2.0毫克的防曬,試問,哪個塗抹量的檢測數據比較高?
你是亞洲人,廠商拿的是歐洲檢測機構做的數據,就算找到相同膚色做檢測,生活在歐洲的受試者,皮膚對紫外線的反應會跟亞洲人一樣嗎?
所以光看包裝上的數值跟+號不代表就一定有那樣的防曬力,真的在意就翻開背標認識一下防曬劑的名字,看看有沒有好的防曬劑,排序有沒有比較前面,添加量有沒有跟那些行業頂尖的產品差不多。
孕婦小孩怎麼挑
讓孕婦開心、安心比較重要,所以不要讓自己陷入恐慌,通常我都建議選純物理防曬
以安全性的角度,幾乎所有原料在數據上沒有兒童的安全用量建議,我的建議是能不要擦就不要擦。
有些品牌商會推出的兒童防曬,也只是滿足部分"大人"的需求,產品配方設計的出發點也是以物理性防曬為主,所以市場上買得到的兒童防曬幾乎都是純物理防曬。我認為挑選SPF30上下、PA++/PA+++之間的就可以,不用一味追求高係數。一方面比較好清潔,另一方面膚感也不會太糟糕,只要定時補擦還是能做到防護。
安耐曬真的強?
強,開架之王真的不是叫假的。不過也不是只有安耐曬強,只是安耐曬強到有口皆碑,幾乎是保證不曬黑的最佳選擇。
我認為安耐曬完美地體現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從安耐曬的使用心得可以看到優缺點矛盾感非常強烈的關鍵字
不曬黑、防水 VS 不清爽、很難清乾淨
所以說,天真的老闆、無情的商開,醒醒吧,沒有那種保證下水後還可以不曬黑又很清爽又很好清潔的防曬,不要再壓迫可憐的研發了。
網紅拿自己的背做實驗,可以信嗎?
相信大家曾經看過有些網紅,不論是國內或是國外,把自己的背用膠帶貼成一格一格,然後塗上想測試的防曬,曬個一段時間後來看哪個防曬最強。
結果最強的是膠帶,有貼的地方都沒曬黑
這不就是一開始說的,所有防曬的第一原則就是避曬,膠帶的存在就是避曬
看起來好像很科學,其實是一個娛樂性十足且足夠吸引目光的企劃,在我們做產品多年的人來看,這個方式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不公平。比如說塗抹量是否精準、塗抹方式是否均勻、太陽照射背部肌膚的角度、劑量是否每一個區塊都相同。
Gary擦防曬嗎?
我平常不擦,只有去海邊或戶外活動的曬太陽行程才會擦
我算不討厭曬太陽,尤其以前在準備生小孩的時候被檢查出維生素D不足,靠著上班通勤時曬太陽曬兩個禮拜,再檢查後維生素D就夠了,一罐30mL要價3000塊的維生素D就省下來了。
我會推薦甚麼樣的防曬?
我跟台灣所有消費者都一樣,討厭防曬的黏膩感,但我跟一般消費者追求"水感"的防曬不一樣,我非常喜歡立可白式的防曬
從劑型的角度,立可白式可以做到真正清爽,就算不是用矽油,也有非常多的高揮發性碳氫油可以取代,塗抹後的殘留感不會是黏膩厚重的。
立可白式的配方可以添加許多粉體跟油脂,有足夠多的油脂就能放入足量的防曬劑,加上皮膚表層是親油性,油水不相容,防曬力、防水都能輕鬆達標。粉體只要選擇得當,還能做到高控油吸汗,更加清爽
所以對我來說,我個人偏愛立可白式的防曬。
好的,以上是我對防曬這個產品的分享,如果有任何想了解的問題,歡迎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