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到了夏天,今年體感上好像過了端午也沒有瞬間就變得很熱,直到現在6月下旬,梅雨季才算完全結束,日常通勤上學上班就要面對熱辣的太陽,防曬工作就是夏天保養重點。
今天不談生硬的技術知識,網路上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參考。我要談論的是防曬採購與心態。
1975年美國皮膚科醫師Thomas B. Fitzpatrick發明了一個由肌膚膚色分類的模式,一共分成六種。

這個模式原本是出於醫療用途,尤其是關於陽光暴露風險和光療或雷射治療的一個指導原則。
台灣人的膚色類型大多集中在type3與 type 4,屬於會曬傷也會曬黑,而且曬黑比曬傷更容易發生。
在日商我們很常做市場調查,發現大部分消費者會因為擔心曬黑或是膚色困擾而選擇使用防曬,但在選購防曬產品時卻注重產品標示的SPF值,但對UVA防護的意識非常薄弱,這樣的調查結果我看過非常多次。
言下之意就是消費者有意識要防止曬黑,但用錯指標選擇產品
SPF50、SPF50+,數字看起來很大很有效,但錯誤的理解只會把妳帶往錯誤的結局。
如果妳也在意曬黑,那要開始重視防曬黑的指標
防曬黑指標
防曬黑,也就是UVA的防護力指標,產品標示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PA系統,近年來Boots Star Rating成為了流行
這麼多標示,我會先看是否有標示PA系統的,原因有二
1. ISO接受認可的標準做法
2.唯一人體測試
雖說不論是人體測試與體外測試,都存在著機構差異與批次差異,但產品就是要塗抹在人體皮膚上的,有執行人體測試的結果我認為仍貼近產品實際表現。
接著我會看是否有標示臨界波長
所有UVA的體外測試,臨界波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它暗示著UVA防護的比例,尤其是重要的UVA-1,通常臨界波長要到370nm才可以在外包裝上標示,也就是有50%的UVA-1被遮蔽,所以這個數值是越高越好。
370nm以上可接受,375nm以上良好,380nm以上優秀
Boots Star Rating、UVA label與Broad Spectrum 都是以UVB與UVA在吸收光譜面積下的比例做出UVA防護力的分級,通常歐美品牌會標示,這些品牌面向的市場主要都是高加索人,他們幾乎不會被曬黑,UVA的防護有做就好,不會做到很好
所以這幾個UVA的體外測試我會只當作參考,臨界波長與SPF值同時看才有意義,要不然單獨看的話會有太多盲點。
我的採購標準
我在採購防曬的時候我會先考慮我的使用情境,
如果是戶外活動,我會挑SPF50、PA+++以上,如果是要玩水我會看產品標示有沒有寫"防水/超防水",沒寫我不考慮。
一般日常我挑大概SPF35左右、PA++/PA+++,接下來才會看防曬成分。
防曬劑成分為什麼要這樣選?
自從第一個紫外線吸收劑被合成出來後,科學家注意到分子結構上帶有苯環最容易與紫外線波長產生共振,因此科學家努力的研究與開發,致使每種紫外線吸收劑都有特定的吸收波長。下表是目前台灣市售產品使用的防曬劑主流

最後兩個是物理型防曬劑,氧化鋅與二氧化鈦,只要是純物理防曬就是添加這兩個防曬劑,而其他都是化學型防曬劑。
綠色字體標示的,是以我這些年開發防曬產品的經驗與參考數據,同時安全且有效的防曬劑成份。比如說L'oreal的 Terephthalylidene dicamphor sulfonic acid 與 Drometrizole trisiloxane,是非常強效的紫外線吸收劑。而BASF系的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Bis-Ethylhexyloxyphenol Methoxyphenyl Triazine、Ethylhexyl Triazone都是光穩定熱穩定且強效的吸收劑。DSM系的Polysilicon-15是一個能吸收紫外線的特殊聚合物。
橘色字體標示的是宣稱海洋友善產品不會使用的防曬劑,因此藍色字體標示的則是替代品。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其實是一個相較穩定、高效、經濟的UVB吸收劑,如果不去選擇海洋友善產品、其實它是個很有用的防曬劑。因為替代品Homosalate 與Ethylhexyl Salicylate的吸收度與穩定度都不如它。
至於黑色字體,我對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下稱Avobenzone)保持中性立場。Avobenzone是一個需要靠其他UVB紫外線吸收劑才能安定的UVA吸收劑,單獨存在的穩定度不佳,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配方經過加速老化測試後吸收度衰退。不可否認Avobenzone仍是一個經濟的選擇,而且對UVA-1的吸收度極高,可以有效提高臨界波長,我會建議如果產品外包裝只有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 就盡量迴避,如果同時有Ethylhexyl Triazone的話可以安心採購。
而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下稱Tinosorb M)我就不太推薦了,原因並不是吸收劑本身。吸收劑本身真的是一個天才的發明,能吸收紫外線,同時顆粒大小又能做到遮蔽紫外線。不推薦的因素是原料生產時的副產物,Decyl Glucoside。
Decyl Glucoside在清潔產品中,是個不錯的介面活性劑,若添加在乳液這種駐留型產品中,在一些人體貼膚測試的研究報告已經證實是會引起過敏的風險。基於這個因素,我不是很推薦有添加Tinosorb M的產品。
總結
最一勞永逸的方式就是物理性的遮蔽太陽直射,穿外套、撐陽傘絕對比擦一堆防曬還有效。如果需要擦,那就要有意識的挑選,而不是被來路不明的說法蒙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