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Uber 在迅速轉型的移動服務市場中不斷演變,投資人正密切關注其成長軌跡,特別是在兩個看似矛盾的發展之下:一方面是核心叫車業務的增長放緩,另一方面則是與 Waymo 合作推動自動駕駛車隊整合的加速。這些動態不僅代表 Uber 營運模式的重大轉捩點,也為評估其長期投資價值提供了關鍵觀察視角。
根據最新財報,Uber 的成長確實有所放緩。2025 年第一季,Uber 營收報 115.3 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儘管總訂單金額年對年仍有小幅增長,核心的「Mobility」叫車部門增幅僅為 15%,遠低於疫情後的強勁反彈時期。這樣的放緩使人不禁懷疑,Uber 在主要城市市場是否已接近飽和,同時也反映出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者行為改變的趨勢。
促成 Uber 營運模式轉變的關鍵角色之一便是 Waymo——Alphabet(Google 母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 正迅速擴張,服務範圍涵蓋鳳凰城、洛杉磯、奧斯汀,並於近日進駐亞特蘭大。更具指標性的是,Uber 與 Waymo 達成合作,將其自駕車整合進 Uber App,使 Uber 客戶能直接叫用 Waymo Robotaxi。這項策略合作意味深長:Uber 在 2020 年出售自家自駕部門 Uber ATG 給 Aurora 後,選擇轉向與領先業者結盟,而非自行開發,反映其資源配置與長線布局策略的轉變。亞特蘭大的 Robotaxi 推出不只是象徵性試點,而是實質擴張。該服務涵蓋約 65 平方英里的區域,部署多輛搭載第五代自駕技術的 Jaguar I-PACE 純電動車,乘客可選擇透過 UberX 與 Comfort 方案叫用無人駕駛車。使用者體驗普遍順暢,但初期反應顯示,由於自駕車行車較保守,導致行程時間略長。不過,Waymo 的安全數據相當亮眼——在累計超過 7,100 萬英里自駕行駛中,重傷事故發生率較人類駕駛低 88%,這對於安全性日益受重視的消費者與監管機構而言是一大加分。
市場對此亦有所反應。亞特蘭大服務啟動後,Uber 股價短期內上漲近 8%,顯示投資人對其自駕車佈局表達肯定,視其為未來增長潛力的重要動能。儘管如此,投資人仍需審慎看待該領域的實質挑戰,包括城市政策支持度、消費者接受度、以及技術在複雜駕駛環境下的穩定性。
在 Uber 傳統司機層面,自動駕駛車的加入引發部分焦慮。亞特蘭大與鳳凰城已有司機表達擔憂,認為無人車可能影響其接單與收入。不過,Uber 指出目前 AV 覆蓋面仍屬有限,主要用於高峰時段的供應補充,而非取代人力。即便如此,Robotaxi 的崛起正在逐步改變「勞力 vs. 自動化」的結構性平衡,未來勢將對平台經濟勞動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競爭格局方面,Uber 與 Waymo 的結盟顯然走在前端。雖然 Tesla 的 FSD(全自動駕駛)功能正在奧斯汀測試,GM 的 Cruise 亦在鳳凰城與舊金山部署 Robotaxi,但無論是行駛里程、安全記錄或城市拓展規模,Waymo 目前仍處領先地位。Tesla 的 FSD 尚屬半自動模式,需駕駛介入;而 Cruise 則因安全事件一度遭遇監管阻礙。相較之下,Waymo 的穩健策略與監管合作為其在 AV 市場建立明顯護城河。
投資人最關心的仍是自駕車對 Uber 盈利能力的實質影響。公司預測 2025 年第二季總訂單金額為 457.5 至 472.5 億美元,預計調整後 EBITDA 在 20.2 至 21.2 億美元之間。儘管 Q1 財報略低於預期,管理層強調 Delivery 與 Autonomous 等非核心業務將成為支撐營運的穩定來源。以目前每週約 25 萬趟的 Waymo 行程規模推估,Uber 的平台多元化有望逐步改善成本結構與利潤率。
當然,技術與社會層面的風險不容忽視。大眾對 AV 的接受程度仍不一,從行人辨識準確性、行車責任歸屬到 AI 倫理決策,都是 AV 擴張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尤其是有研究指出,一些自駕系統在偵測深色膚色的行人時表現不如預期,對 AI 訓練資料與硬體感測精度提出更高要求,也顯示技術發展仍需更強化的透明度與問責機制。
總結來看,Uber 在核心業務成長放緩的背景下,正透過與 Waymo 合作進一步卡位未來自駕經濟鏈條。這種策略轉型,不僅有望改變其成本結構,更可能為其重塑成長敘事。對長期投資者而言,自駕業務帶來的潛在增長空間,儘管仍有風險,但也逐漸成為評估 Uber 價值的關鍵指標。
隨著財報季逼近與 Robotaxi 試點範圍持續擴大,現在正是重新審視 Uber 是否能憑藉自駕佈局重啟增長動能的關鍵時刻。對於願意跟上產業轉型趨勢的投資者來說,掌握 Uber 的戰略轉型節奏,將是中長線部署勝出的重要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