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來學佛,承擔佛事道務,弘法辦道。要他做這個、做那個,愚鈍得不得了,千錯萬錯。想錯、做錯、傳錯、悟錯,統統都錯。
但是,一旦他回歸世俗的五欲的專長的時候,就像一個專家一樣。也就在他自己熟悉的領域,甚至講起話來,振振有辭,頭頭是道。講到修行又開始了:這裡也錯,那裡也錯;這裡也不會,那裡也不會。
這就是過去少在三寶門中廣修供養、廣植福田,而且有很多的冤親債主。在你進入佛門的時候,欲修佛道,先修布施。供養也是一種布施,你不修,解冤釋結、懺悔業障很少。
所以當你來當一個「人家來,你就跟著來聽;人家走,你就回去睡覺」這樣的信徒的時候,好像一切都還很正常,三年、五年也不曾出事。
明天想:我們印贈經會主任缺一個人,某某人你來道場九年了,請你當,好不好?你就開始奇奇怪怪了:這裡也錯,那裡也錯;這裡也不會,那裡也不會。
有沒有看過這種情形?
甚至我們在開弘法會:「某某同修來九年了,中規中矩,每會必到。我們請他當印贈經會主任如何?」還沒告訴他,這裡開會而已,他在那邊就顛倒,就出事情。
那叫「福德不具」。福德不具,要上求佛道,想要專修,想專弘、學弘法——不論在家、出家的專修專弘,或者你想更進一步要出家——很難成功。你出家了,也帶給僧團很多的困擾: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