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妳寫太多情緒了」——原來自由也要學會保護
小璐打開電腦,開始處理她接下來一個月要完成的文案案子。
這是她第一次接案,有點緊張也有點興奮。合作內容其實不難,幫一家主打生活選品的品牌寫 IG 週貼文,每週一篇。
她從產品介紹開始,搭配品牌風格寫下第一篇:
📌 草稿段落:
每天進門的那一盞小燈,
也許不是多高級的設計,
但它默默照亮的,是我們生活裡那些不起眼的溫柔。
她寫完還有點感動,打算再潤一下就交出去。
沒想到三小時後,品牌窗口回覆來了:
「嗨小璐,我們覺得這篇氣氛太多了,能不能寫簡單一點?
比如『極簡設計|回家一開燈就療癒』這樣的方向。」
她看著那句「我們不需要妳那麼有情緒」,有點呆住。
這不是她第一次被改稿,但是第一次覺得「自己被收起來了」。
—
🌀她開始懷疑:
- 「是不是我太感性了?」
- 「是不是不能在文字裡放自己?」
- 「還是說,我根本就不適合商業寫作?」
她打開之前自己寫給自己的話:
「我希望未來能做出不只是商品,而是讓人願意呼吸的東西。」
現在卻在為了一個文案,斟酌該不該把情緒抽乾。
她沉默了一整個下午。
—
🪞那晚她寫下了一段日記:
今天,我學會了一件事:
「自由接案」不等於「做自己想做的事」。
它仍然是合作,是對方有需求、你提供內容。
但我也發現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文字不能只是我喜歡的樣子,
它還要能走進別人需要的地方。
她沒有把那篇改到失去靈魂,而是找到了一個折衷方式——
保留一點語感與情緒,但更清楚直接、也更貼近品牌語調。
她終於明白,不是每塊田都能種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這不代表你得連種子也換掉。
—
📸 IG貼文草稿:
「我們不需要妳那麼有情緒,幫我們寫得簡潔一點。」
第一次接案就被這樣回覆,其實一開始有點心痛。
因為我總覺得:文字裡放情緒,是我最擅長的事。
但後來我想通了——
🛠️ 當文字變成工作,它就不再是日記;
💡 當創作需要回應需求,它就進入了市場的節奏。
所以我改了一版,保留自己的語感,也尊重對方的品牌語調。
這是我學到的一課:
不是妥協情緒,而是學習轉譯它。
#創業種田記 #第一次改稿 #自由不是隨便 #田小璐的接案日常
—
✅ 小璐的今日種田進度
✔️ 完成第一份正式合作文案
✔️ 經歷第一次「被調整」與「轉譯創作」
✔️ 確認自己的風格:溫暖、不喧嘩、但不退讓
—
🌿【下一集預告】
她開始思考:「如果我想讓自己的風格有市場,那是不是要打造一塊自己的小品牌?」
於是,她開始動手為香氛蠟燭系列取名、設計品牌 IG。
這次,她不只是手作蠟燭——她準備種下一整個「味道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