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是很緩慢地進行「看書」這件事,習慣各種影音平台跟短影片後就覺得更難了。
不過從以前看過的書籍開始感覺輕鬆一些,雖然有時候只看一個段落甚至就一頁數,起碼可以斷斷續續地看完。包含一些理財相關、散文集與歷史典故書籍等。但其中「34三國軍師小事典」,時隔多年看完反而覺得比以前更難閱讀了?
單看書名就知道這本描述的是三國時代在君王身邊出謀劃策的參謀角色,作者是渡邊義浩,上網查過應該是一位長年研究三國的日本學者。2010年出版,只有紙本書籍,離現在有點久遠。當初買的時候就是單純多看一些三國的人物介紹,書名感覺有點可愛就買了。實際上看完會覺得這本書的專業度頗高,而且比較適合所謂的正史迷或是比較有認真研究的三國迷。
書中分類除了我們熟知的魏蜀吳三國,另外也有東漢末年與最後西晉時期的人物介紹。諸葛亮、周瑜跟荀彧不用多說,不過這本開頭介紹的是郭泰與許劭—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特點與專業度(也能用難度形容),一來演義幾乎沒有出現這兩人,二來這兩人也不是我們平常對三國軍師既有的印象。郭泰出身貧困,後因得到當代學者賞識而名聲大噪;許劭本身則是望族,「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形容曹操便是出自他口中。曹操可以說是賴著人家求評價,得到評價後高興地離開,而且開始小有名氣。以這兩個人物開頭可以側面了解東漢末年的社會風氣與政治趨勢,當時想要求官必須有鄉里推薦到官署,久而久之成為只看家世背景的風氣(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袁紹)。而這些學者的人物評價就成為另一種有力推薦,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曹操一定要巴著人評論他,袁紹的四世三公背景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能遠超我們想像,所以不斷被強調。另外郭泰與許劭也是當時著名的知識份子,與他們來往密切或是被他們評論過的人都能受到矚目甚至仕官,使得這些文人階層都互通有無(難怪看演義電視劇或是小說都覺得荀彧認識好多人)。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案例是蜀漢著名學者譙周,由於他主張劉禪投降,演義當中定位也比較負面。前面提到他是學者也有官職,對於「纖緯學」頗有研究—纖緯學是將古代例如儒學或是史書的內容,搭配天文現象加上自己的註解,有很大的預言成分,在漢朝時特別是南方地區非常流行。這樣就可以理解袁術為什麼找了一段文字就說自己是皇帝,而且是非有不可(以前看這段都滿頭問號,怎麼有人真的覺得這樣就能稱帝)。
其他還有不同的人物案例,從這些人物可以得知作者把軍師擴大解釋到一些文人與名門階層,我自己其實不太喜歡這種解讀,少了一點浪漫情懷。當初看的時候覺得日本人真的非常癡迷三國,現在重看一次對於當中專業程度又更佩服了。如果你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看三國演義或正史,這本「34三國軍師小事典」一定可以滿足你對三國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