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出走的心是聽講動機
2023年狀態一直很不好,想方設法也無法再把下班後的時間過得更令自己喜歡了,所有的招式都用盡,從來沒有過如此渴求出走的狀態。職場上困在一個不上不下的角色位置,也自囚在一段不進不退的關係中自尋煩惱。四月的心都懸在半空,夢裡開始出現異國的元素,有趣的是朋友偶然推薦的假日行程,竟然和旅行有關係。

小轉角 ArtDe Corner(2023/4/23,Photo by Zora)
我們參加了一場由「小轉角 ArtDe Corner」邀請《亞洲「窓」紀行——從上海到耶路撒冷》作者田熊隆樹舉辦的講座,分享他在學生時期休學壯遊的觀察。
打開文化之窗
窓是日文窗戶的漢字,田熊先生選擇「窗」作為旅行觀察的主題,是因為窗是建築領域裡弱的結構、穿透空間,與「外面」有關,可以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觀察。窗戶具有調節風與陽光進入室內空間多寡的功能,對住在建築裡的人來說,窗是掌握居住舒適度的關鍵。我可以看你的房子嗎?
—田熊隆樹 Ryuki Taguma
「我可以看你的房子嗎?」成為作者學會的第一句中文,便以此開啟了認識不同文化之窗。環境會決定房子的形式,但長久以來人們在這個地方生活,蓋房子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延續了居住的傳統形式,形式成為一種文化。
這不是普通的遊記分享,看似漫談各種故事背後都有田熊先生對於建築強烈且讀到的觀點、連結和發現。比如發現新疆吐魯番、埃及開羅都有同樣的建築智慧,把屋頂略微架高,浮起來,可以讓室內採光、通風變好。
宗教文化對建築景觀的影響不只是功能性的,而是反映價值觀的。像是西藏,轉經輪的儀式,連整個宗教學校的聚落也有一種直指核心的形式感。在伊斯蘭教教義中有著「不要害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害」的教條,也因此窗都開在牆面異常高的地方。田熊先生也觀察到新疆的房子也有天窗,或許跟來自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建築文化有關,或許天窗是他們認為一個家最重要的形式。
從各地的案例深感建築傳統工法的智慧,需要靠有智慧的人保留,否則大家若只看見新興材料的表面效益(量產、便宜等等),工法的智慧可能隨著時間沖淡而一去不復返。

倚著山坡的房子,來自田熊隆樹的講座及書籍資訊(Photo by Zora, 2023/4/23)
觀眾提問超專業!
講座中令人驚豔的是觀眾提問也非常專業有深度,讓講者的回應又走到更發人省思的境地。
其中一位觀眾提問:
如何在當代社會的建築中,找到與自然的連結或者精神性。因為講座中舉的例子都是宗教與生活非常緊密單純的關係,但以台灣來說,宗教或信仰是非常自由且複雜的狀態。
田熊先生回應:
人住在都市裡面是近一百年的事,也許住在都市未必是一件對的選擇。在日本很多年輕人開始覺得鄉下可能比較好生活,於是重新思考住的可能性。台灣的集合住宅,立體化的空間也算是一種有利的演化,不過這也攸關住在這裡的人是如何選擇想要居住的樣子。
結語
本來以為作者是買張機票就出發、隨便亂走,原來那不是一口氣完成、漫無目標的旅程,將旅行的路徑軸訂在地圖上,會發現來回往返的線索,目的是為了回來做準備,研究好中東建築的歷史、地質,才再次出發。
只是在途中意料之外的發現,是最有趣的收穫。
或許,知道自己要什麼,做好能做的準備好,再出發,才是探險。
不知道要去哪就冒然出走,應該會超 危 險!
|講座時間|2023 / 04 / 23
|講 者|田熊隆樹 Ryuki Taguma /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主辦單位|小轉角 ArtDe Corner
|地 點|小轉角 ArtDe Cor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