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在交作業這件事上,堅持用電腦?
大學新生常會在網路上搜集建議來決定「該買平板還是筆電」。但其實現在的學生,多半在入學後陸續配備了兩者:上課帶平板筆記、回宿舍用筆電做報告。
所以這裡想談的不是「哪個好用」,而是——你知道什麼任務該用什麼工具嗎?
這是一段來自我自己「交作業踩雷」的真實經驗,也因為這件事我開始重新思考平板與電腦的使用分工,才發現——在需要「穩定性與格式精準度」的任務中,電腦仍然更值得信賴。
為什麼我在交作業這件事上,堅持用電腦?
當我連續三週「被退貨」才知道的事
剛上大學那年,我幾乎所有事都靠平板完成。上課筆記、讀 PDF、寫作業,一台平板似乎什麼都能做。某堂課的每週作業我也是照慣例從 iPad 寄出,看起來一切正常。
直到在大一下的選修課上老師連續三週退回我的作業,理由是格式錯誤。
我檢查郵件頁面時,附檔看起來沒問題,還請教了同學與學長姐,大家都說:「有附啊,看起來很正常啊。」
直到第四週我忍不住直接問老師,他當場用手機打開我的郵件,說:
「你這不是附檔,是連結檔。我不收連結檔。」
我當下直接愣住,因為在繳交時我確實有開啟雲端權限,老師是打得開檔案的。但因為不是實體附檔,老師才判定我「沒有依照規定交作業」。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附上檔案和附上連結,從老師的角度是兩回事。
這兩者的差別其實很大:
- 連結檔:只是一個雲端網址,老師必須點進雲端頁面觀看,檔案本身並沒有真正附在信件中。只要你誤刪了雲端原檔,對方就完全無法讀取。
- 實體檔案:從本機上傳,直接嵌入信件中,對方可直接下載、保存,風險低很多。
幸好,Gmail 現在的設計其實已經能區分:
- 連結檔會顯示在上方、形狀細長;
- 實體檔案會顯示在下方、寬版框架。
但這個差別,在平板上操作時不一定直覺,尤其習慣直接從雲端硬碟附檔時,更容易發生誤判。對老師來說,能不能精準抓住作業繳交要求,就關乎細心與否的評價。
排版與格式,平板常常無法搞定
另一個問題是排版與格式。
大學老師在交作業時常會要求具體格式,例如:
- 使用標楷體字型
- 12 號字、固定段距
- 專用的報告格式或樣板
但在平板上操作的 Pages 或 Google Docs(行動版),不一定支援標楷體或完整段落設定功能,這會讓人面臨:
平板初稿寫完,但匯出成Word排版大風吹
原本想省事,結果反而多了一個麻煩的步驟。
工具沒有對錯,但你要知道任務的需要
平板的確是非常棒的筆記工具,搭配筆記軟體、教材文獻閱讀、快速編修都非常順手。但回到這次踩雷的經驗,我才明白:
在某些任務上,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做得穩不穩、會不會翻車。
如果今天要交一份關乎學期成績計分的報告,或是向老師遞交申請文件,建議優先選擇電腦操作——因為:
- Gmail 的附檔更清楚、穩定;
- 文件排版支援完整功能;
- 作為備份與證明,也比較容易自證無誤。
與其說是平板 vs. 電腦,其實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這樣一句話:
「我選擇的工具,能不能支撐這件任務的標準與責任?」
這是我從一次次被退件、苦無證據的經驗中學到的。
📌如果你也曾經在交作業、投文件時遇過什麼奇妙的技術意外,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我真的很想知道——這種事是不是只有我會遇到(笑)

在平板的郵件介面中,Files是本機檔案,雲端硬碟是連結檔。

上方pdf為連結檔、下方pages為實體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