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家庭裡,總有一位熱心成員常說:
「這保險都繳了,不用白不用!」 「既然可以理賠,不如做全套檢查比較安心!」 「住院才有理賠,那就多住兩天吧!」
這樣的心態其來有自,畢竟保險就是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的工具。但如果保險變成推動不必要醫療的誘因,反而讓人進入「為了理賠而用醫療」的誤區。
🧠 用錯的保險觀念,常見行為如下:
1️⃣ 自費健檢選「最高價位」只因附加給付
許多保險商品強調「健檢補助」、「檢查費理賠」,讓被保人選擇健檢時不是根據自身需求,而是根據保險公司賠多少來決定內容。結果是:
- 做了一堆「和自己無關的檢查」
- 拿了一堆看不懂的報告
- 事後也沒有實質改善生活方式
2️⃣「住院才有理賠」的錯誤動機
有些人會因為保單設計「住院一天給付 X 元」,而出現以下行為:
- 本可門診處理的情況,硬要住院
- 醫師建議出院,病人要求「多觀察一天」
- 小病反覆住院,影響正常生活與醫療資源
3️⃣ 手術理賠變成動手術的「理由」
某些保單對「特定手術」理賠較高,有些人甚至會因為可以領保險而選擇不必要或可延後的手術,例如:
- 痔瘡微創手術
- 腹腔鏡檢查(診斷未明也要求執行)
這樣的行為容易造成醫療判斷受到非醫學因素干擾,既浪費醫療,也可能增加風險。
📉 結果是:用對保險沒省錢,用錯反而花更多
- 自費補差額(如超出理賠上限部分)
- 術後恢復或併發症所需的後續支出
- 因過度醫療產生的精神與生活干擾
- 病歷記錄影響未來投保、核保
✅ Sandwich-Care 提醒你:保險的角色,是「協助」,不是「驅使」
保險應該:
- 幫你轉移真正重大且不可預期的風險(如癌症、重大手術)
- 輔助你做出正確的醫療選擇,而非反過來推你進手術房
你該問的是:
- 這個醫療行為是否醫師基於必要性建議?
- 沒有理賠,我還會願意接受這個治療嗎?
- 這個行為是否對我的健康有長遠好處?
🛡️ 用保險也要有「健康投資思維」:
——保險不是讓你多用醫療,而是讓你有餘裕選擇對的醫療
保險,本質上就是風險管理的工具。它的存在,是為了在突如其來的重大醫療支出來臨時,減輕你財務上的壓力、讓你有能力選擇更好的醫療品質與照護。
但台灣很多人把保險當成「回本遊戲」,想要「用好用滿」,甚至不惜讓自己進醫院、做手術、開更多檢查,只為了拿到理賠金。這樣的心態就像買車險是為了撞車索賠——你可能真的撞到了,但你賠的是健康與生活品質。
👇 真正的「健康投資思維」是什麼?
① 保障的是不可預期的風險,而非常規醫療開銷
例如:
- 癌症、重大手術、長期住院
- 重大燒燙傷、急性重病、重症加護
這些情況,才會造成家庭財務重大負擔,保險是為了讓你當下能不因經濟因素放棄適當治療。
而感冒、健檢、痔瘡處理這類「低風險、常見小病」,即使保險能賠,也不應成為選擇它的理由。
② 不該「配合保險來就醫」,而是「讓保險配合我的醫療需求」
錯誤例子:
- 「這個內視鏡檢查我沒特別需要,但保險可以賠,我就做了」
- 「本來不需要住院,醫師建議門診觀察,但我硬要住一晚,這樣保險才會賠」
正確心態應該是:
- 「我的健康需要什麼醫療?保險能不能幫我減少壓力?」
而不是: - 「我想賠多少錢?所以我要找什麼醫療來配合?」
③ 每一筆保費都是一種「風險對價」,不是「預約金」
你繳保費的本意,是買一份安心——不是要在未來「消費醫療」來回本。如果你開始追求「理賠金額大於保費」的邏輯,很可能就會落入「為了賠償而製造風險」的圈套。
真正的健康投資者,會這樣想:
- 「我寧願一輩子沒領過保險理賠,但一直保持健康」
- 「保險是我健康的備案,不是我製造醫療行為的藉口」
🔎 Sandwich-Care 的提醒與對策
✅ 定期檢視保單內容:是否符合目前的健康風險?需要調整保障方向嗎?
✅ 就醫前先釐清「我真的需要這個處置嗎?」:若沒有保險,我還會做這個決定嗎?
✅ 做健康決策時,把保險放在最後一層:先問醫師建議,再評估保險能否補助,而不是反過來。
✅ 從家庭健康管理角度思考保單設計:小孩、長輩、慢性病患者,各自風險不同,應有不同策略。
好的保險,是你健康的「備援金」,不是「誘導費」。
Sandwich-Care 幫你從源頭辨識真正的醫療需求,
保險只是輔助你安心走正確路,而不是推你進不該走的門。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