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趕快記錄點什麼,畢竟記憶就像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
但記憶又如此自由,它存在在你我的腦海裡、影像的殘片中,氣味、觸感,甚至是夢境的隱喻。偶然閃現,如幻似真。
台灣疫情三級警戒時,許多藝文展演活動被迫取消,有幸先在公視+平台看了2020線上版,自此,在疫情後成了進場看戲的人。在收到2022年再版演出的消息,便難得地推薦身邊友人一同購票進場。(我甚至在進場前的日子確診隔離,還好出關時正好趕得上買的場次,真是命運的安排~)故事概要:是穿越?還是現時?
阮劇團製作的《皇都電姬》,劇名皇都、電姬分別是位於香港、台灣兩家被拆除的老戲院,故事由此展開。劇裡設定香港女孩在兩百年後一個活在不存在、被消音的意識元宇宙的女孩,從皇都戲院留下的經典電影殘片中去建構那個曾經璀璨的東方之珠;另一方面,台灣女孩則因拍攝香港資深女明星紀錄片的契機,而展開尋根之旅,意外發現阿公與老家麻豆電姬戲院不能說的秘密!
兩位港台女孩尋根與拼湊記憶的歷程,交錯呼應探討港與台的現在、過去甚至未來。以戲院作為兩條平行故事的時空蟲洞,粵語與台語雙聲道闡述兩地在某些相似命運的擺弄下,交錯、疊影,彷彿是對「昨日台灣、今日香港」、「昨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歷史共性發出無言的悲鳴。
舞台設計運用了穿透性強的布幔,搭配光線明滅與人物的前後走位,製造出虛實層次。場面調度搭配攝錄器材與即時投影,讓戲裡/戲外,過去/未來,真實/虛擬以及在場/不在場,讓台前、台後,甚至觀眾的影像,得以交錯其中,如夢似真。不僅有打破戲台的第四道牆的巧妙,更是貼合劇中「穿越」時空的調性。
(國藝會補助成果有釋出前7分鐘片段可看!)
港、台影視文化建構的世代共感
《皇都電姬》試圖處理的議題很多:同性之愛、香港回歸、言論審查機制、白色恐怖等。對於能將複雜又沉重的主題,以「經典港片」對照「台語片沒落」的影史記憶貫穿,輔以旋律熟悉的主題曲,填上貼切劇情、朗朗上口的歌詞,實在是萬分敬佩。
「我是愛看電影的女孩,我們活在電影的世界」唱出角色的心境也暗喻了台灣女孩敏慧身世之謎;「電影經典角色是永恆的。 我們透過電影,去建構這些地方的一切」,則說明了Mark哥從電影《英雄本色》 走出來的角色,卻也嘲諷著香港的未來。
活用港、台之間,無論是在政治處境或共享電影記憶的層面,創造出超越語言的符號,再進一步辯證語言的消失、噤聲、消音與禁忌的趣味性。
「如果我是不存在的,那為什麼你聽得懂我說的話」Mark哥向活在「沒有香港」的2222年的女孩提出質疑,在熟悉與不熟悉的元素問擺盪,觀眾只要抓到一個與自身經驗共鳴的點,便無法抗拒地被吸入《皇都電姬》建構的時空現場。
「語言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
故事緊扣「語言的消失」與「文化的斷裂」的議題,在2022年版本進一步融入了「元宇宙」的概念,去辯證「記憶」存在與永恆的論題,甚至跨足區塊鏈領域,讓購票進場的觀眾能夠獲得專屬的臺灣瀕危語言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讓「阮」在觀影之後,都能實質地為瀕危的語言與文化盡一份心力,是為恰到好處的跨域合作,既能呼應故事情節,又能搭上新趨勢。

2022年版隨場附送NFT(Photo by Zora, 2022 / 10 /07)
只是對於不諳粵語的觀眾,需要分心在演員演出與中文字幕投影之間,理解並咀嚼關於「記憶」、「存在」與「真實」的哲學辯證, 已相當吃力,還得去接收區塊鏈相關的概念,反而成了另一種阻絕。
但這種阻絕,或許恰巧呼應著本劇所拋擲出「語言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的主題。

攝於台南文化中心,2022 / 10 / 07
當那些「噤聲」與「失語」的狀態持續進行,是不能說話、或有苦難言,還是我們都將活在一個被機制審查、被修飾消音的單一價值的未來世界裡?
無言歌
劇末終場的橋段,兩線角色齊聚在既是皇都,也是電姬的劇院裡。眾人高歌、哼著,沒有語言卻引發共鳴,就在情緒堆疊至高點,有人抓著喉嚨困惑對視著彼此的「失聲」,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後,全場寂靜。
令人感動的是,本劇安排港台兩位女孩,在狼狽、黑暗的舞台裡,用盡全力地再次發出聲音。結尾充滿希望且發人省思:是將語言鑄造成NFT,在區塊鏈上永垂不朽?還是持續地「用它」去發聲?
|演 出|阮劇團
|時 間|2022 / 10 / 07
|地 點|臺南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