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文字|你也曾為「存錢還是生活」而煩惱嗎?
當媒體批評年輕人「精緻窮」,是否忽略了,他們其實正在為未來的人生,汲取滋養與勇氣?如果有一天,我們老了,銀行帳戶裡錢很多,卻沒有多少回憶可說,那還算是成功的人生嗎?
☕ 夜裡的咖啡館與人生的對比照
夜晚的便利商店裡,年輕人圍坐在座位區,手裡捧著熱咖啡,談論著最近的趣事,也分享對未來的焦慮。他們有時夢想遠大,有時苦中作樂,卻總試著讓每一天多一些溫度。
而在不遠處,星巴克裡一位銀髮老先生,靜靜地坐在窗邊,手裡也是一杯黑咖啡。他不再忙碌,不再奔波。這些年,他省吃儉用、努力儲蓄,只為了今天能無憂過活。但他望向窗外的神情,似乎在懷念那些錯過的深夜聚會、年輕時沒能去的旅行,和那些來不及說的心裡話。
我們總習慣用「有沒有存錢」來衡量一個人的責任感,卻很少問:他是否活得快樂?是否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記憶?
🏦 錢是留給未來,還是老去的自己?
「年輕人該存錢,該為未來打算,該買房、該理財,不然老了怎麼辦?」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幾乎所有長輩都這麼說。
可是,未來真的必須建立在犧牲當下的快樂之上嗎?如果今天的自己過得並不好,那麼努力存下的錢,究竟是為了誰?又值不值得?
有些人將錢投入學習,拓展視野、培養能力;有些人選擇與朋友相聚,建立深厚的情感支持;也有人用一頓美食、一次短途旅行,為自己補充前進的動力。
這些選擇,並不是揮霍,也不是逃避未來,而是讓人生多一些值得回味的片段。人生不是等存夠錢才開始,而是在每一個值得活的時刻裡,累積意義。
📺 媒體標籤下的片面故事
媒體總愛說:「年輕人不買房,卻天天喝咖啡;不願存錢,卻迷戀旅行;薪水不高,卻愛買潮流商品。」但這些話語,真的看見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嗎?
就像我們看到一個人走路,不能立刻判斷他沒錢搭車。他可能只是在散步、健身、或想放鬆。同樣地,看到年輕人喝咖啡、穿搭、旅行,也不能簡單貼上「精緻窮」的標籤。
📊 一些現實資料也能印證這一點:
根據勞動部資料,台灣35歲以下青年的實質薪資已多年原地踏步。
2023年內政部統計顯示,雙北首購族平均購屋年齡為42歲。年輕人不買房,並非不想,而是買不起。
相對地,台灣的心理諮商、身心靈課程、市集體驗、咖啡館創業者等近年急速增長,顯示年輕世代重視「生活質感」多於「累積資本」的偏好正在興起。
年輕人其實不是不在意未來,而是正在尋找「不壓抑現在」的理財與生活方式。
💡 不同的選擇,不等於錯誤
有些人選擇存錢,是為了讓未來安心;有些人選擇花錢,是為了讓當下有力量繼續走下去。這兩種人生策略,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不同的時機與價值排序。
真正聰明的財務觀,是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出符合人生階段的最好選擇。
📘 小故事:背包客與金融業務員的選擇
25歲的小艾,大學畢業後選擇成為全職背包客,一年用不到15萬台幣遊歷10多個國家;同班同學小張則進入證券公司,努力存錢買車買房。多年後重逢,小張收入高但身心俱疲,小艾雖無固定資產,卻擁有豐富人生故事與出版作品。
哪一種人生比較成功?其實答案不在別人嘴裡,而在自己心裡。
🎤 企業家的提醒:與其存錢,不如讓自己值得更多
王品集團董事長曾說過:「薪水在五萬元以下,不要急著存錢。先吃吃、喝喝、看看世界,多交朋友,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這句話的重點不是鼓勵你揮霍,而是要提醒你:「在資本極度集中的社會裡,年輕的你若不先投資自己,很可能一輩子只為生存打轉。」
⛳ 時代變了,理財觀也該變
過去的時代,靠努力存錢、買房養老,是可行的。但現在不同了:
房價讓人望而卻步、薪資成長緩慢、通膨侵蝕存款利息;
平均壽命拉長,退休金不夠用;
工作型態改變,沒有鐵飯碗,反而需要彈性與創造力。
當老一輩的財務模式失靈,年輕人就必須探索屬於自己世代的生存智慧。
🔥 一杯咖啡的價值,不止於飲料
也許,年輕時的一杯咖啡,真的勝過老來的存款。因為那杯咖啡裡,裝著的是:
一段與朋友笑到翻的對話
一場自我對話的深夜冥想
一次在挫折之後,為自己鼓勵的儀式感
比起老來獨自坐在咖啡館裡嘆息過去,不如趁年輕,為人生創造幾個永不過期的回憶。
✅ 真正的財富,是選擇的自由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是只為未來存錢,也不是只為當下享樂,而是讓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
選擇今天努力,也選擇偶爾喘息;選擇有紀律地規劃資產,也選擇用心去經營當下的快樂;選擇為退休準備,也不放棄人生真正值得記住的瞬間。
我們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人生沒有留下值得說的故事。
💬 你怎麼看呢?
👉 你曾經為「存錢還是生活」掙扎過嗎?
👉 你現在喝的那杯咖啡,是犒賞,還是罪惡感?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分享你自己的故事,或者說說你最不後悔的一次「花錢選擇」。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點愛心、收藏、轉發給朋友📌 更多文章 → 追蹤我在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