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為何台灣可能染上?荷蘭病會造成哪些危機?
這幾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造成全球晶片短缺,台灣半導體產業大熱,儼然已成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2021年,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民生用水大舉限縮,反觀半導體業卻得到優先供水的禮遇,不難看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然而,隨著全台陷入半導體熱潮,荷蘭病的隱憂也逐漸浮現。早在一年前,央行理事就曾提醒,半導體業帶動新台幣強勢升值,恐不利於其他產業發展。
2022年,又有專家提出荷蘭病警訊,擔憂半導體業的人才磁吸效應超乎預期,導致其他產業人才流失。像是台積電日前向「政經學博士」招手,徵才觸角已伸向文組科系;立委鄭運鵬也透露,曾聽聞土木技師跳槽去當系統工程師。荷蘭病哪些國家也曾出現?
不少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都曾染上荷蘭病。像是全球最大原油儲備國委內瑞拉,靠著老天給的禮物,一度躋身成為南美最富有的國家;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當石油價格暴跌,經濟瞬間被拖垮,快速通膨、資本外逃,全國窮得只剩下石油。
同為石油出口大國的挪威,1969年開始進入黑金時代,雖然賺進大把鈔票,卻也出現薪資上漲、其餘產業缺工等荷蘭病的病徵。政府下定決心,逐步限縮石油營收,不再讓黑金市場左右整體經濟,才成功擺脫荷蘭病。
荷蘭病該如何治?
當年,荷蘭病造成工資上漲、失業率上升、政府赤字擴大等情況,荷蘭政府對症下藥,祭出多項改革,例如進行財政重整,縮減政府規模與公務員薪資成本;減少工時、抑制工資上漲,藉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終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續103季無景氣衰退的紀錄。
而台灣目前僅出現產業失衡的前兆,該如何避免染上荷蘭病?央行認為,以2020年的出口來看,台灣半導體業與傳產業的此消彼長,主要受到國際需求影響,而非新台幣升值造成;加上傳產工資並未上漲,因此推斷與荷蘭病並不相似。
不過央行也建議,傳產業應該要透過高值化、數位轉型、多元生產布局等方式,降低外在衝擊,或可減少荷蘭病的疑慮。政府也將加速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其他雙邊FTA協商,協助提升傳產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