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片有鬼!以後你在 Netflix 上看到的節目預告片可能不是人剪的】#葉郎每日讀報

最近才對使用者介面進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拉皮優化工程的 Netflix 未來可能會利用 AI 進行更深度的介面改造,讓地球上每一個人打開的 app 看到的東西都長得完全不一樣。
Netflix 去年底獲得的美國專利第12,177,542號,企圖用更激進的方式解決隨著片庫急遽擴大、使用者難以在龐大片庫中發現相關內容的難題。該專利主要應用於動態生成個人化的預告片,根據使用者的觀看歷史和偏好(例如流派、演員、時間段、導演、音樂團體等)來選擇特定對話片段、場景、鏡頭、章節、甚至單幀圖像,產生數百萬種個人化的預告片段組合。最難以想像的是 AI 所完成的片段不僅不必按照原本的線性順序,連預告片的速度、音效和音量都能加以變動調整。
自 1928 年 Harold Lloyd 發明「試片」的概念以來,好萊塢一直都運用相同的策略來檢驗人工剪接出來的預告片的可能成效。最廣泛使用的研究工具是針對以涵蓋不同的年齡、社會地位和種族等人口統計學特徵的焦點團體進行調查研究,調查他們對於電影預告、電影海報、報章雜誌廣告、電台或電視廣告和線上宣傳活動的滿意度。
最新的調查方式甚至可能運用科技來捕捉受調查者的生理反應,例如追蹤笑聲、監測脈搏率(透過可穿戴設備)以及使用夜視攝影機捕捉觀眾反應,以提供更豐富的數據。《鬼才之道》開拍之前釋出的前導影片就運用了類似的科技。
這種焦點團體調查的方式,帶來的嚴重缺點是大部分受訪者都把預告當成正片來觀看,導致調查報告中的他們每每不滿足於短短數百秒預告中的高潮和笑點的密集度。這使得好萊塢電影預告片年復一年變得更詳細交代故事情節和展示所有動作高潮或笑點。
預告最終變成了一張密佈大量劇透的高解析度縮圖。
雖然有專利不代表真的會用,但如果 Netflix 未來確實導入 AI 在生成預告片之上,很可能急遽縮減「觀眾發現內容的路程」,解決目前龐大川流內容導致的決策疲勞,並因而獲得了訂閱留存率的大大獎賞。
問題在於預告片(即使長期被忽視)仍是一門藝術。它原本是由具有電影藝術基礎和創造力的剪接師製作完成的另一個「作品」,而作品的原料則是剪接師個人判斷電影中的最吸引人注目的畫面。
當預告片改成由 AI 去爬梳使用者腦袋裡已經存在的千千萬萬畫面,並用剪刀快速剪貼拼湊甚至偽裝成其可能喜歡的縮圖時,是否真能精確喚起並持續命中用戶的情感共鳴?
早在2019年 Netflix 剛開始探索該技術之時,就有好萊塢高階主管向 CBS 新聞透露他認為 AI 可能永遠無法超越「血肉之軀的剪接師」的創造力。
Netflix 的專利文件中,事實上將剪接師的「個人偏見」當成一種敵人。專利文件中指出剪接師會將個人偏見帶進他的任務中,比如他不喜歡的某個主角,無論演出多討觀眾喜歡的場面都可能難以出現在人為剪輯的預告裡。Netflix 的專利目的在像魔鬼終結者的槍口一樣有效率地去除真人偏見,並將整個預告生產流程完全自動化。
Netflix 的專利顯示他們相信 AI 的猜想確實能比真人剪接師更接近觀眾的情感共鳴可能性。
但系統升級過的 T-800 機器人是真的理解人類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嗎?故事結尾的逆轉有沒有可能是剪接師的「偏見」,其實一直是對的?
┌ 你的電影院讀本 ┐
《從前,有個奇麗馬》
└ 葉郎的第二本書 ┘
https://lihistatus.com/qgI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