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瀏覽量已經發出來了,許多人在自己的頁面上貼出那一張圖,代表著自己在過去一個月的努力、累積與收穫。有些人看到數字會驚訝,有些人看了只是淡淡一笑。數字本身無對錯,卻總會在心裡留下一道弧線,讓你去想:為什麼別人是十萬、一百萬,而自己可能只有一千、一萬?為什麼有人默默耕耘,卻只有幾十人看見,而有人一篇文章就能讓千人萬人按下收藏或拍手?

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現象,也是每個創作者在長期寫作、長期繪畫或持續發表時必然會遇到的課題。
很大一部分,其實和發文的數量有關。
發文的數量越多,被看見的機會就越大。這是平台的演算法邏輯,也是人類注意力自然的流向。每天都有新的文章湧進閱讀器,新的圖片洗版社群媒體,你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短暫停留在首頁,自然很快就被推到後面,除非你有固定的粉絲群每天點進你的頁面觀看,不然被陌生人點進來的機率便越來越低。但問題在於,大量發文是否等於應該大量發文?
每篇文章的誕生需要時間與情感的累積,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天寫出三篇高品質的內容,或者一週畫完三幅完整的插畫上傳。大量產出的同時,也可能讓創作者的負擔變重,感受到自己的時間被切割得很碎,甚至因為要保持流量而疲於奔命,失去原本想好好記錄生活、真誠創作的初衷。
有些時候,你會看到有人說:「不管寫什麼,量多就會有人看。」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完全是。
在方格子,除非給連結,許多文章都必須登入後才能觀看,即便是免費文章也一樣。這與其他平台不同,有些平台允許完全自由閱覽,不用登入、不用訂閱即可點進文章自由閱讀。方格子選擇限制這樣的做法,他們說這是經過演算與數據分析後的決定,對平台整體最有利,我尊重這樣的做法,但我也必須誠實地說,我並不完全贊成。
因為當你限制了潛在讀者的閱讀門檻,就必然降低了流量的自然成長速度。
有些人只是想看一篇文章,他們不想特別註冊或登入;被限制後,他們離開去別的平台閱讀內容。創作者需要的是被看見,需要有真正想看文章的人來閱讀、留言、互動,進而與自己的內容發生連結。當門被關上時,有些讀者選擇敲門,但更多的讀者選擇轉身離開。
我不認為這是錯誤的制度,只是這樣的制度,對平台可能是最好的,但對創作者並非最好的做法。因為我們最需要的,是人。需要願意看我們作品的人,願意在看完後留下回饋、分享給朋友,甚至只是點進來默默看完文章後,心裡產生一些漣漪,那都是創作的價值所在。
因此回到瀏覽量本身,數量多與少,並不代表作品本身的好壞。
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面對不同的讀者。
有人因為文章中的一句話而被觸動,有人因為畫面中的一個角落而停下思考,有人或許只是快速滑過,但在內心留下了幾秒的感動。 那就夠了。
瀏覽量多的人,當然會在累積之下產生更大的數字差距,五倍、十倍、百倍,都是自然的結果。有人一個月能寫五十篇、八十篇文章,有人一個月只寫一篇,這樣的差距疊加下去,自然會形成不同的圖表差異,無需過度焦慮。
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高產,又不影響生活與心理健康,那是你的優勢;但如果你需要時間沉澱思考,讓每篇文章都以最好的方式呈現,那也是你的路。
創作沒有單一標準,流量也沒有絕對價值。
有些人因為流量追求而放棄了創作初心,寫自己不想寫的話題,只為了吸引更多點擊;但也有人願意維持著自己的步調與節奏,即便每篇文章的點閱只有百位數、十位數,依然不斷寫下去,記錄生活、思考社會、探索自己的內心,這是更難得的勇氣。
我依然會在方格子持續寫作。
因為這裡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友善的平台,無論是文章的呈現介面、讀者的回饋機制,或是整體的互動氛圍,都讓我能專注於寫作本身,將想說的話慢慢寫下、慢慢修正、慢慢送到讀者眼前。
只是,我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為創作者需要讓更多人看見,讓更多真正有興趣的讀者能自由點進來看內容;因為平台不會是永遠不變的,因為流量也不是永遠固定的,我們都要為自己的創作負責,也要為作品尋找更多可能。
所以當六月的瀏覽量再一次出現在眼前時,請別讓它決定你的價值,也別因此氣餒或驕傲。它只是創作旅程中的一面鏡子,幫助你看見過去一個月的節奏與足跡。最終,你還是要回到筆前、回到畫布前、回到鍵盤前,繼續寫下下一篇真正屬於你的作品。
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超越瀏覽量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持續寫下去,也願我們都能被真正需要的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