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制度結構:變更被保險人幾乎不可能
📌 保險法的限制
根據《台灣保險法》第105條,保單成立的前提是「要保人對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而保單的核保、保費、保障條件,全部圍繞被保險人的風險特徵展開:• 年齡
• 性別
• 健康狀況
• 職業風險
因此一旦保單成立,被保險人就不能更換,除非解約後重開新約。
📌 稅務與監理考量
台灣稅制(如贈與稅、遺產稅)與保單設計密切連結。被保險人一旦死亡,其保單價值被視為遺產計入課稅。若允許中途變更被保險人,將衍生大量避稅風險,打亂現有遺贈與課稅架構。
結論是:除非未來修法,否則台灣現行保單體系不可能允許更改被保險人。
⸻
🌉 香港為何做得到?制度與商品設計完全不同
香港保單可實現「變更被保險人」,不是因為監管比較寬鬆,而是整體制度設計「目的不同」:
✅ 核心差異一:保單以資產傳承為導向
• 台灣保單多為風險保障導向(死亡、疾病、意外)。
• 香港許多分紅儲蓄險則以資產累積與傳承為主,保單本質是財富工具,而非風險對象的保護契約。
✅ 核心差異二:保費與年齡、健康「脫鉤」
• 香港這類保單的保費,不依據被保險人年齡與健康調整。
• 意即:30 歲與 60 歲的被保險人,若投保相同金額、年期,保費一致。
• 因此可以設計「變更被保險人」,而不需重算保費。
✅ 核心差異三:契約彈性與稅務中立
• 香港無遺產稅、無贈與稅,保單價值轉移不構成課稅事件。
契約中可設:
• 後備被保人(Contingent Insured)
• 多代被保人轉換
• 要保人與被保人分離管理
⸻
📌香港是最早設計出「可變更被保險人」保單的地區之一
• 保單在2016 年前後**即內建完整變更被保險人機制。
• 契約條款明訂:
• 第一保單年度後可申請更換受保人
• 不影響原有累積紅利與保單價值
• 可指定「後備受保人」,確保契約不因身故中止
• 更進一步設計「跨代傳承架構」,允許保單跨越三代而不中止。
⸻
保單可變更受保人,打造跨世代傳承平台
香港本身免遺產稅、贈與稅,沒有稅制的羈絆延伸了更多元的傳承方式。
香港許多分紅型儲蓄保單,設計初衷就是「財富保全與傳承」,而非單純的風險保障工具。為了讓保單在不斷代際流轉中持續有效,許多保單設計了:
• ✅ 可變更被保險人(Change of Life Insured)
• ✅ 後備被保險人機制(Contingent Life Insured)
• ✅ 保單延續選項(受益人繼承保單)
這些功能的推出,讓保單不再只是個人風險保障,而是成為「跨代運作的資產載體」。
⸻
✅ 變更被保險人,對客戶有什麼實質好處?
1. 延續資產增值週期,避免提前終止
傳統保單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前幾年的回本期,在被保險人身故後會終止,可能造成:
• 保單紅利分配中斷
• 解約價值提前退還
• 受益人一次性領取,難以長期配置
📌 若可變更被保險人,保單可持續存在於下一代名下,不受上一代身故影響,進一步累積紅利與保值。
2. 靈活應對人生與家庭變化
例如父母原是被保險人,當孩子成家立業,財富主體交棒,便可透過變更被保險人將保單主體轉為孩子,讓保單契約繼續運作。
• 無需終止原保單、無需重新核保
• 不產生稅務瑕疵(若設計妥當)
• 可搭配信託機制,設計家族資產控管
3. 結合稅務規劃,降低潛在課稅風險
香港無遺產稅與贈與稅,變更被保險人不會被視為應稅行為。保單仍保留原契約號與現金價值,契約持續有效,不會觸發課稅事件。
⚠️ 相對來說,台灣如果轉讓保單或指定子女為要保人/被保人,可能會被視為贈與或潛在遺產前移,需申報贈與稅或將來併入遺產課稅。
⸻
📈 對香港市場的影響:創造高資產家族「保單傳承」生態系
變更被保險人的彈性設計,實際上為香港帶來三個層級的市場影響:
1. 吸引高淨值客戶進行跨代傳承配置
• 富裕家族(尤其是中國、台灣、東南亞華人家庭)透過香港保單配置,實現資產海外分散與傳承。
• 保單可透過後備被保人設計自動傳承三代以上,形成長期資產保全結構。
2. 帶動家族信託與保險融合設計
• 多數高資產客戶會將保單納入信託架構,由信託公司持有保單並指定繼承規則。
• 香港信託法律環境與保單設計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財富管理工具鏈。
3. 推動「保單是資產」的市場觀念轉型
• 香港的分紅儲蓄保單已被視為可交易、可抵押的金融資產。
• 客戶在進行遺產規劃、資產重組、移民時,保單與基金、不動產一樣被納入主資產配置策略中。
⸻
制度限制與商品設計,決定了保單能走多遠
台灣與香港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只是保單有沒有變更被保險人的功能,而是整個制度對「保險是保障還是資產」的根本定義。
• 台灣保單是風險契約,不容輕易更動受保人
• 香港保單是資產契約,被保人是可調整的參數之一
也因此,香港各大保險公司紛紛打造出可持續百年、跨三代以上的保單平台,吸引了大量台灣與東南亞高資產客戶跨境投保。
⸻
📌 若你目前手上有資產配置或傳承需求,別只看保費與收益,更應該問:
這張保單,能陪我的家族幾代?
它的受保人、要保人、受益人,可以根據人生變化隨時調整嗎?
在香港,有這樣的選擇;在台灣,或許還得等制度改變的那一天。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