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花花是三毛貓》和《安咪的庭院》這兩本書,
都在講成長,只是方向不同,
一個關於往內看,一個關於向外走。主角都是貓,卻像我們的兩種心情,
一種想變成更好的自己,
一種想安穩的對待自己和世界。

🐱先來看《花花是三毛貓》吧,
花花是一隻三毛貓,
理論上應該有黑、白、咖啡三色斑點,
但她的咖啡色斑點,實在太小,
還剛好藏在不起眼的地方,
要給人看,還得把身體扭個角度才行。

這種「不夠像樣」的挫敗感,我們大概都懂。
尤其當別人快、準、狠的時候,
而自己卻連符不符合資格都不太確定。

🐱花花試著補強那塊斑點,
用貼紙、顏料⋯⋯
但你們懂的,除非花花來場醫美,
不然這些都沒用的。
她的媽媽、姊姊,
從頭到尾都不覺得她「不夠像三毛貓」。
真正需要接納的,是她自己。
🐱故事裡最動人的,
是花花慢慢不再那麼急著往外找答案。
她開始好好吃飯、盡情玩耍、
不再催自己快一點長大。
那塊原本讓她苦惱的咖啡色斑點,
成了一個「值得自己照顧」的部分。
不是因為那個斑點變大了,
而是因為花花不一樣了。
🐱畫風也隨著花花的心情改變了,
前半段幽默、可愛的筆觸,
像她努力表現給別人看的樣子;
而後來,畫面漸漸平靜下來,
像是她的心情慢慢落地,回到自己的節奏裡,
不再那麼急著證明什麼。
🐱這本書裡的花花陪我們慢慢看,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質和潛力,
有些特質本來就沒那麼張揚,
也不是為了讓誰喜歡才存在的。
等你哪天準備好了,剛好也注意到它,
那麼就是它發光發熱的時間。
所以,這不只是一本講接納的書,
而是一本講「重新定義自己」的書。
也許我們不是那種一眼就被看見的人,
也許我們的優點藏得有點深,
但那不代表它不存在,
只是我們得給它時間讓它成長。
🐱相較之下,安咪的成長是靜靜的。

這隻黑白小貓咪,不吵不鬧,
就坐在她的庭院裡,
看春天發芽、夏天冒葉、
秋天果實墜落、冬天萬物歸於靜默。

🐱《安咪的庭院》不是花團錦簇的觀光庭園,
而是一座以四季為經、貓咪為緯,
靜靜編織而成的生活風景繪本。

🐱翻開書頁,
我們彷彿跟著安咪遊歷庭院的四季轉換,
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小鳥捕蟲、
秋天的豐收與搬家,冬日的靜默與思念,
每一頁的色彩與節奏都隨季節變化緩緩展開。

時間在這裡流動得很慢,
但慢得有節奏感。
這不是一本「看完」的繪本,
而是一本「慢慢走完」的繪本。

🐱庭院裡的生活,
讓我們看見平凡但不該被忽略的事物,
一朵花的開落、一隻貓的蹤影、
一家人默默種下的蔬菜苗,
甚至是季節中自然的捨與得。
🐱這本書記錄的不只是庭院裡的季節輪替,
更是一段靜靜展開的生活。
貓咪安咪從一隻在窗邊打盹的貓,
慢慢變成了躺在草地上育兒的母親。
日子照樣走著,但某些瞬間有了重量,
有新生的小生命加入,有舊習慣被保留下來,
季節走一圈,人與貓也悄悄改變了位置。
這些細節沒有刻意強調,
但讀著讀著,會突然想起,
原來變化是像種子那樣,靜靜長。

🐱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
「安咪的庭院雖然小,
但是只要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耳朵認真聆聽,
就會知道,這兒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新鮮事。」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
日子就是這樣慢慢發生的,願意多看一眼,
就會發現那些本來以為不存在的驚喜。
🐱同樣以貓為主角的兩個故事,
卻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方向。
花花學會不再否定「斑點太小」的自己,
把焦點轉向內在的照顧與接納;
安咪則在庭院裡慢慢建立起與萬物的關係,
學會欣賞生命的循環。
🐱他們用故事陪我們慢慢摸索:
「你怎麼成為你自己?」
此外,雖然都是出自土井香彌筆下,
《花花是三毛貓》線條簡潔、留白多,
把視覺焦點集中在角色表情與小動作,
強調的是內在波動。
《安咪的庭院》運用細膩的筆觸與豐富色彩,
把整個世界的呼吸感都畫了出來,
帶著我們進入慢拍節奏的感知狀態。
🐱從文化角度來看,
《花花是三毛貓》體現的是「侘寂」的精神,
接納不完美、在缺陷中發現意義;
《安咪的庭院》則蘊含著「物哀」的美感,
對生命流動的溫柔凝視與感嘆。
如果你正在學著喜歡現在的自己,
可以抽空讀讀這兩本書。
🐱花花教我們,成長有時候是往內收的,
學會珍惜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夠好」;
安咪告訴我們,成長也可以是往外展的,
在日常的細節裡發現生命的豐富。
你可以還在困惑,也可以緩緩找答案,
沒關係,這些故事會陪你慢慢走,
等你準備好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
🐱就像花花的咖啡色斑點,
就像安咪的小庭院,平凡中自有光亮。
《花花是三毛貓》與《安咪的庭院》
作者|土井香彌(どいかや)
譯者|盧慧心
出版|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