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没陪女儿一起走社区了。今天早上健身后,我突然决定,是时候和她好好聊聊了。走路向来是我们打开话匣子的最佳方式。虽然每天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放暑假的她也整天待在家里,但当我们并肩行走时,却莫名感到一种陌生的疏离感。作为父亲,面对这个即将步入青春期、越来越沉默寡言的女儿,我知道得主动出击。


接着,我干脆用命令的口吻告诉她,本周必须跟我去教会。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不想去教会的理由无非是些稀松平常的小借口,在我这个多吃过38年饭的成年人眼里,实在微不足道。然而,我的强硬态度似乎并没有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反而让那种疏离感更加明显。
我们的步伐渐渐不再同步。我走在前面,她则故意慢吞吞地落在后面,像是在刻意拉开距离,不愿靠近。整个过程中,她始终含着眼泪带着沉默。绕着社区走了两圈,我们最终一前一后地回到家里,彼此都带着那句"I don't care"的余音回到了家。
察觉到她的异样,我决定邀请她到书房,试着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希望通过更多的对话,能够叩开她的心扉,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下是我们之间的对话实录:
父:我发现你总爱说"I Don’t Care",为什么?
菲比:(机械重复)"I don't care."

这个当下,我深知,靠自己的诡辩和说教是无法真正赢得她的心。与其争强好胜,不如放下父亲的权威,寻求更深层次的引导。我决定借着圣灵的力量和带领,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给她上一课。
父:你知道你的IDC和我的有什么不同吗?
菲比:你是父亲我是女儿,当然不同。
父:我比你大38岁,可是为什么当我说这件事时,和你说的时候感觉不一样呢?
(两分钟沉默后) 菲比:"I don't know."
父:你的处境和我的处境本就不同,因为我们的经历和历练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IDC所表达的背景和感受也完全不一样。当我提到这件事时,我的IDC态度和你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菲比:Nice。

看到女儿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我决定对她提出一个假设:
父:如果再过60分钟我就要离世去见耶稣,此刻的每一句话都是遗言,你一定要认真听。你觉得“IDC”可以用在哪些场合?
女儿沉默了下来,似乎在认真思考我的问题。看到她迟迟没有答案,我决定主动引导她。

父:比如我问你“要牛排还是鸡腿”,如果你回答“IDC”,这意味着什么?
菲比:(思考后重复了同样的话)牛排还是鸡腿
父:这说明“IDC”可以用在需要做选择的场合。再比如我警告"别碰电炉,会烫伤",如果你回答“IDC”,又意味着什么?

(见她沉默) 父:这是一种对关爱的忽视。或许你觉得自己不会真的去碰电炉,但在我看来,你的回答表现出对我的保护和关心毫不在意,这让我感到失望。
菲比:(轻声)Nice...

父:(看着虚构的倒计时)还剩30分钟,我们总结出IDC涉及选择和态度。但更深层看,它其实是种自私的逃避——像撒旦的诱饵,用潇洒表象掩盖不敢面对的软弱。那些被IDC挡住的伤害不会消失,反而会慢慢滋长,最终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她眼神闪烁,却刻意提醒)
菲比:Nice。爸,你只剩15分钟了...

父:还记得一开始我跟你说过我们对IDC的理解和使用是不同的吗?在我的人生中,那些原本可以用IDC轻易带过的挑战,最终成为了塑造我坚韧人格的基石。那些负面的经历,反而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并依靠神的力量。
菲比:(低头)Nice...
(最后三分钟)

父:作为父亲,我该怎么改进?
菲比:(长久停顿)…公平对待你的孩子。
她离开后,我坐在书房里,反复咀嚼她的那句话。是啊,儿子两年后就要上大学,我投入在他身上的精力远远多于菲比。她一直在被忽略——我确实不是一个好父亲。

菲比的“IDC”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长年累月在一个不被重视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突变产物。或许在她开始用“IDC”回应之前,她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这种环境让“IDC”吞噬了她所有的表达。

我知道,“IDC”仍然会继续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中,它已经成为她保护自己的一种习惯。但感谢上帝的是,至少在我假设人生最后一刻的对话中,她没有再用“IDC”来回应,而是选择了真诚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