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LUMINARI Carlo Nason Son of Murano. Ph: Sofie Hvitved
Renato Forti 和 Carlo Nason 是誰?——被意大利設計史遺忘的兩位大師,是否將藉由近期回顧展而成爲收藏級設計新寵?
在撰寫著當代意大利設計現場的當下,恰巧出現了兩位「全新」的意大利設計大師 Renato Forti 和 Carlo Nason 的訊息:兩者的回顧展個別在上個月的米蘭 ADI 設計博物館和哥本哈根的 3 Days of Design 展會中登場(前者亦持續至9月7日)。對於首次聽聞並重新認識這兩位意大利設計師的人而言,肯定會對他們的「再崛起」有所好奇:爲何他們不曾被歸納為業界耳熟能詳的「大師」(maestro)?會不會是他們的事業生涯並不如其他設計大師般理想?——這些幕後背景未必有解,但追溯其歷史確實能讓人長些知識……
Renato Forti 1923 – 2015
6月21日 - 9月7日 / ADI Design Museum
打從一開始,Renato Forti 就被策展人比喻為「低調但重要」的 20 世紀末意大利設計界人物——這顯然已對他的個性有所刻畫。然而,對於發起該展覽的設計師之女Roberta Forti 和他的孫子 Marco Fiorentino 而言,這一内斂的個性不應減損他對現代、周到的家庭生活方式發展所做出的實質貢獻。因此,展覽的舉辦也似乎透露著一絲個人和文化的迫切性。或許這乃因爲近年來,Forti 的作品被復古設計市場重新發現,儘管其「真實性」總有不確定性或有爭議性。像他的作品,如 F54 書櫃(1954 年),就曾在「危機之外的意大利設計」(米蘭三年展,2014 年)中展出過,但卻因爲其生產商在 1978 年 Frangi 停營後,也就不再有了解和驗證他的設計的手法——直至 Roberta 和 Marco 從他的檔案中尋獲。
據悉,Renato 一早在 Frangi 這家自戰後初期就活躍於米蘭的家具公司接受學徒培訓。而從 1954 年開始,他則與 Angelo Ostuni 合作,以 Ostuni & Forti 的名義生產燈具和家具,並在 Frangi 展廳及其他米蘭場所銷售。1965 年,Forti 收購了一家小型手工木工坊,並開始了小規模的獨立生產。在1978 年 Frangi 停止營運後,他則將該公司的檔案轉移到自己家中——如今,這些檔案正被整理中,並從中發現了一些工作室的原始照片,還有用水墨和水彩繪製的環境素描。這些被展出的作品,彰顯出設計師在數位渲染圖仍未「誕生」前的精湛插畫技巧。
可説是 Renato 的代表作,F54 這款模組化書櫃今後將交由 MC Selvini 品牌生產。它以簡約、實用的設計和模組化而聞名,可以增加其高度和寬度以容納更多書籍。書櫃無需螺絲或膠水即可組裝,易於客製化和擴展,確實在當今以多功能需求做主的居家中圈粉無數。策展人也意識到這一點,還設立了互動區讓訪客參與標誌性 F54 書櫃的建造呢。誠如 ADI 主席Luciano Galimberti 所言:「Renato 成功地詮釋了一種有文化底蘊且條理分明的現代生活理念。將他的作品重新帶回公眾視野,也能讓我們回顧設計史上一個將工藝、工業和創意研究任務與擴展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刻。」
ILLUMINARI Carlo Nason Son of Murano
6月18-20日 / Form Portfolios Studio
1935 年出生於威尼斯穆拉諾島的 Carlo Nason,自小就因出生於威尼斯最古老的玻璃製造家族之一而耳濡目染:尤其當家族的玻璃工廠就在他家隔壁,所以他一早對玻璃工匠們的傳統工藝有密切接觸。而且不難理解的是爲何他能在年僅僅 18 歲時便為 V Nason & C 製作出第一批花瓶系列,其形狀乃受到日本金屬花瓶優雅簡約風格的啟發。自此,儘管他的成長環境深受穆拉諾玻璃製造業的影響,但他卻夢想用玻璃生產出簡潔、現代的燈具,以擺脫色彩繽紛、複雜、裝飾性的傳統審美觀念。然而,在父親的公司旗下完全無法這樣做。所幸,他在為家族友人 Gianni Mazzega (AV Mazzega品牌)旗下工作後,就完全可自由探索和實驗。他也自 1965 年到 1980 年代,為品牌創造了大量的經典玻璃燈具。
其實 Carlo 的作品並沒有完全消失在業界的視綫裡。早在2015 年,米蘭的三年館就曾適逢其 80 嵗誕辰,擧辦過作品展,然而卻似乎沒有獲得國際媒體更大的關注。而在今年,他亦透過英國家具品牌 Established & Sons 推出了 Gelato 臺燈,卻也因爲沒有大勢宣揚而似乎錯失了「回流」的時機。甚至,透過哥本哈根的回顧展亦讓人意識到,他都不怎麽愛給作品命名!它們一般都有著非常極簡的稱號,如 LT316、LT328、LS120 等等,當中唯一有別的大概就是與形取名的「冰山」(Iceberg)了。
有趣的是,Carlo 的作品卻不難辨識。回顧展主辦方Form Portfolios 就提出三個特徵:(1)分層蛋白石吹製玻璃: 這些空靈、類似水母的設計,透過玻璃的層曡而營造出如雲朵般的透明度和獨特的雕塑效果;(2)幾何探索: 看似簡單的立方體、球體和圓錐體皆透過威尼斯的傳統玻璃製造法而帶來了大膽、現代的美感;(3)平板玻璃:設計師也喜歡將熔融玻璃倒入一個模具内,好讓它以最純粹的形式凸顯了材料的原始美感。
據悉,設計師還在 1975 年創立了自家品牌 iTRE,並還為其他品牌如 Murano Due 和 Kalmar 設計了超過一千多件作品。但該品牌在 2002 年被 FDV Group S.p.A.(又稱 LEUCOS)之後就已經默默無聞。如今,他的作品都可以在一些世界著名博物館中找到,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康寧玻璃博物館(美國)和穆拉諾玻璃博物館。
Carlo Nason 現身於 2015 年的作品展開幕:

下集待續:RODOLFO DORDONI 基金會的成立,是否意味著將為其設計品帶來「可收藏價值」?——届時將爲您挑選這位已故設計師 5 件收藏級佳作。
注:#本篇文字非AI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