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導語】
7月初,一則來自日本的新聞迅速在台灣各大媒體與社群平台發酵:「2025年7月5日大地震預言」,讓羽田機場瞬間擠滿返國或撤離的旅客。這場由漫畫家的夢境而起的預言,不僅未經科學證實,甚至被官方否認,但為何還是讓眾人不安?這不只是一次無稽之談的預測,更是焦慮時代行銷操作下的縮影。一、從漫畫預言到現實恐慌:羽田機場的焦慮風暴
漫畫家龍樹諒在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中,記錄了她自稱的預知夢。書中提到15個未來事件,其中13個已被信眾認為應驗——如311地震、某些藝人去世等。這使得剩下兩項尚未實現的預言更顯「懸念」,尤其是其中一條寫著:「2025年7月5日,大地震與海嘯將襲擊。」
這樣的訊息,在平日也許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在如今媒體生態與社群氛圍下,卻被迅速放大。
7月初,羽田機場湧現大量人潮,部分民眾選擇「先離開日本以防萬一」,也有遊客取消旅遊計畫,甚至部分旅宿業者反映「整團取消」的狀況。
日本氣象廳再三澄清:「以目前科學知識,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的時間與規模」,但這並未有效消除民眾的不安。
這不是理性問題,而是焦慮情緒的擴散問題。
二、為何焦慮更有力?——焦慮行銷的心理機制
近年來,不論是媒體報導、行銷操作、或政治宣傳,焦慮這個「情緒載體」越來越常被使用,甚至逐漸取代過去以「渴望」為主的行銷模式。原因何在?
第一,焦慮是一種原始的生存反應,與「戰或逃」的本能息息相關。
當我們感受到威脅,不論真假,腦中會自動放大這種訊號,優先處理。
第二,人類對「損失」的反應,遠比「獲得」來得強烈。
這被稱為「損失厭惡效應」(Loss Aversion)。你告訴一個人:「錯過這個機會會賠錢」,遠比說「參與可以賺錢」更有驅動力。
第三,焦慮具備傳染性。
當一個人開始不安,群體就容易陷入恐慌,尤其是在社群媒體的擴音作用下,原本微弱的訊息,會被誤認為「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羽田機場那樣的情景——儘管大部分人「理性上知道預言不可信」,但「情緒上難以忽視可能性」。因為沒人想當那個留在日本、結果真的發生什麼事的人。
三、媒體與行銷如何操弄焦慮?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的目標不再是「報導真相」,而是「搶佔注意力」。而能快速吸引眼球、引發點閱與分享的訊息,幾乎都有一個共通特徵:讓人焦慮、憤怒、恐懼或憂慮。
以這次「末日預言」為例,從漫畫的翻出、網紅製作解說影片、新聞連續報導、專家反駁、民眾反應、觀光業回應——這些都是可以產生「連續點閱」的內容。
而商業行銷也同樣採取這種策略。例如:
1:保健食品廣告:強調年老疾病與生活困頓的畫面,引發「怕老、怕病」的焦慮;
2:保險推銷話術:從「萬一發生意外你家人怎麼辦」開始,製造「對未來無力感」;
3:理財產品介紹:先描述未來社會通膨、退休金破產等情境,再推出解方;
4:裝潢銷售或房產廣告:暗示「沒自己的房就是漂泊命運」,連家庭關係都不穩定;
他們不需要你喜歡,只需要你害怕不買會後悔。焦慮行銷的本質,就是賣一種「心理安全感」。
四、社群與演算法:焦慮的放大器
如果說傳統媒體是用「擴音器」散播焦慮,那社群與演算法就是「焦慮濾鏡」。
你一旦點過一則關於預言、地震、未來災難的內容,演算法就會源源不絕推薦同類型影片或文章。你看到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單一,越來越極端,焦慮也跟著逐層放大。
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到處都在講」,「大家都很在意」,「我是不是太冷血或太樂觀」?於是我們跟著焦慮。
這種集體焦慮,也會讓某些企業、產業得以借勢操作。例如:
地震包、防災食品大賣;
旅遊行程重新包裝「避災體驗」;
YouTuber做「預言系列」影片點閱翻倍;
書商重新出版1999年就絕版的漫畫,一舉登上Amazon暢銷榜;
恐懼不是用來讓人停下來思考,而是讓人立刻行動。而這,正是行銷最渴望的結果。
五、我們真的有辦法「不焦慮」嗎?
在這樣的環境中,要完全不焦慮,其實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可以建立一種「焦慮免疫力」,學會辨識、理解、延後反應。
以下是幾種實用的應對方式:
1. 提升媒體識讀力
不是每個「看起來像新聞」的東西都是新聞。學會檢查消息來源、判斷立場、追溯引用。尤其對於「預言類」、「專家說」、「根據研究」的句子,特別要警覺。
2. 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
有些人會因為害怕不可控事件而焦慮不安,但事實是:沒有人能掌控所有風險。與其設法「消除所有未知」,不如訓練自己「在未知中仍能生活」。
3. 避免過度暴露
適當關閉社群通知、設定每日新聞接收時間、刻意安排無訊息時間,可以減少被情緒操控的機會。
4. 情緒反射前的三秒鐘
看到令人焦慮的消息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這件事真的影響我嗎?」「我能控制這件事嗎?」「我該現在做決定嗎?」只要停三秒,往往就能避免衝動反應。
六、從羽田機場回看自己:我們的焦慮,從何而來?
羽田機場的事件,不只是一次「非理性行為」的案例,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個時代人心的輪廓。
我們焦慮,是因為資訊太多、情緒太雜、選擇太多但信任太少。
我們害怕的,其實不是預言會成真,而是「如果真成真了,我沒躲開怎麼辦」。
但正因為人生永遠無法預知,所以才需要一種「與焦慮共處的能力」。
不是否定焦慮,而是學會讓它不再主宰我們的選擇。
【結語】
焦慮是人類的天性,但也是時代的工具。在這個資訊綿密、話題快速替換的世界裡,能夠清楚分辨什麼是真風險、什麼是假警報,將會是我們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下次當你再看到什麼「預言已成真」、「名人夢境警示」、「恐怖災難倒數計時」時,不妨先深呼吸,然後想想這一篇文章。
也許那場「預言中的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地面,而是我們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