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人民參與司法的兩種想像:民主參與?還是民主錯覺?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司法開門了,但我們進得去嗎?
近年來,台灣司法制度出現兩大變革:一是國民法官制度上路,二是法院直播條文三讀通過。看起來,這是一場「把司法還給人民」的努力。但我心中浮現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還是只是被邀請旁觀、卻無法真正進場?
▍一、國民法官:期待參與 vs. 真實壓力
2023年起,台灣正式實施「國民法官制度」,許多民眾第一次踏入法庭,以素人身份決定一條人命的去留。這聽起來像是民主的進步,但也伴隨不少現實挑戰:
✅ 理想:
公民參與審判,強化司法信任
多元社會觀點進入法庭
不再只有職業法官主導裁判
⚠️ 現實:
民眾對法律程序不熟,壓力極大
擔心誤判、責任沉重
工作與生活需中斷數日,經濟壓力隨之而來
甚至有人質疑:這是參與,還是另一種被動配合?
▍二、法院直播:看得見的透明,卻碰不到的距離
法院直播的推行,原意是讓民眾「看見」司法審判的全貌。
但從「看見」到「理解」,從「理解」到「信任」,中間還隔著很多層。
我們能問問自己:
我們真的有耐心看完一整場法院辯論嗎?
我們能分辨法條辯證與情緒渲染嗎?
我們看的是審判,還是媒體製造的故事?
透明不等於參與,直播不等於互動。
如果我們只是當一個更容易被操作的觀眾,是否又是一種「參與幻覺」?
▍三、人民參與司法,應該長什麼樣子?
若真的要讓司法成為「全民的司法」,那麼人民參與不該只有兩種身分:
一是站上被告席,
二是坐在觀眾席。
真正的參與,應該是制度上容許人民對司法提出意見、表達關注、並影響制度設計:
📌 教育:從學生時代開始建立法治素養,而非等到收傳票才認識法院
📌 溝通:建立可親可問的司法機制,而非只用專業術語讓人敬而遠之
📌 回應:讓法院與法官更善於說明裁判邏輯,而非冷冰冰地「判決書見」
📌 調查與數據公開:公布判決趨勢、審判品質數據,讓民間能真正監督司法
▍四、我們想要的是正義,不只是節目效果
直播、國民法官、制度改革……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我們真正想要的司法,是什麼樣子?
是可以信任的制度?
是能聽見人民聲音的法官?
是用程序保障每一個人的尊嚴?
若這些手段只讓我們感到「好像參與過」、「好像透明了」,但司法仍然遙不可及,那這場改革只是一場形象工程。
▍後記|讓人民成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裝飾品
民主不是看起來像,而是真的做得到。
司法的改革,不該只有開直播、拉國民法官進法庭這麼表面,而是要在每一個環節思考人民的感受與處境。
我們不是來參觀司法,而是來參與法治。
📢 歡迎留言、分享你對司法制度的參與經驗與觀察。
你曾參與過國民法官嗎?你願意被法院直播看見嗎?你對司法還有期待嗎?
📌 本文為司法三部曲最終篇:
①《政治明星受傷,才會讓改革成真?》──談改革推動的動力
②《法庭直播新規上路,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談制度細節與設計
③《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談民主參與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