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副標|人民參與司法的兩種想像:民主參與?還是民主錯覺?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司法開門了,但我們進得去嗎?

近年來,台灣司法制度出現兩大變革:一是國民法官制度上路,二是法院直播條文三讀通過。看起來,這是一場「把司法還給人民」的努力。


但我心中浮現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

還是只是被邀請旁觀、卻無法真正進場?


▍一、國民法官:期待參與 vs. 真實壓力

2023年起,台灣正式實施「國民法官制度」,許多民眾第一次踏入法庭,以素人身份決定一條人命的去留。這聽起來像是民主的進步,但也伴隨不少現實挑戰:


✅ 理想:

公民參與審判,強化司法信任


多元社會觀點進入法庭


不再只有職業法官主導裁判


⚠️ 現實:

民眾對法律程序不熟,壓力極大


擔心誤判、責任沉重


工作與生活需中斷數日,經濟壓力隨之而來


甚至有人質疑:這是參與,還是另一種被動配合?


▍二、法院直播:看得見的透明,卻碰不到的距離

法院直播的推行,原意是讓民眾「看見」司法審判的全貌。

但從「看見」到「理解」,從「理解」到「信任」,中間還隔著很多層。


我們能問問自己:


我們真的有耐心看完一整場法院辯論嗎?


我們能分辨法條辯證與情緒渲染嗎?


我們看的是審判,還是媒體製造的故事?


透明不等於參與,直播不等於互動。

如果我們只是當一個更容易被操作的觀眾,是否又是一種「參與幻覺」?


▍三、人民參與司法,應該長什麼樣子?

若真的要讓司法成為「全民的司法」,那麼人民參與不該只有兩種身分:


一是站上被告席,

二是坐在觀眾席


真正的參與,應該是制度上容許人民對司法提出意見、表達關注、並影響制度設計:


📌 教育:從學生時代開始建立法治素養,而非等到收傳票才認識法院

📌 溝通:建立可親可問的司法機制,而非只用專業術語讓人敬而遠之

📌 回應:讓法院與法官更善於說明裁判邏輯,而非冷冰冰地「判決書見」

📌 調查與數據公開:公布判決趨勢、審判品質數據,讓民間能真正監督司法


▍四、我們想要的是正義,不只是節目效果

直播國民法官制度改革……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我們真正想要的司法,是什麼樣子?


是可以信任的制度?

是能聽見人民聲音的法官?

是用程序保障每一個人的尊嚴?


若這些手段只讓我們感到「好像參與過」、「好像透明了」,但司法仍然遙不可及,那這場改革只是一場形象工程。


▍後記|讓人民成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裝飾品

民主不是看起來像,而是真的做得到。


司法的改革,不該只有開直播、拉國民法官進法庭這麼表面,而是要在每一個環節思考人民的感受與處境。


我們不是來參觀司法,而是來參與法治。


📢 歡迎留言、分享你對司法制度的參與經驗與觀察。

你曾參與過國民法官嗎?你願意被法院直播看見嗎?你對司法還有期待嗎?


📌 本文為司法三部曲最終篇:

①《政治明星受傷,才會讓改革成真?》──談改革推動的動力

②《法庭直播新規上路,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談制度細節與設計

③《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談民主參與的真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投資匠心沙龍
8會員
122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掌握自己財務的未來,因為錢不會自動流向你,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財富就會跟隨而來。 我的宗旨是提供簡單、實用且穩健的理財建議,幫助讀者從基礎開始,逐步建立有效的財務規劃與投資策略。無論你是投資小白還是有些經驗的理財者,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實現生活的質量提升與財務自由。
投資匠心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3
📌 文/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導語: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有些路可以少走,有些話應該早聽。 可惜太多年輕人誤把「勵志故事」當人生藍圖,中年人被「被動收入神話」牽著走,老年人則陷在「返老還童」的幻想裡,不斷為保健品或投資夢買單。 如果你願意靜下
2025/07/03
📌 文/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導語: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該做的事,有些路可以少走,有些話應該早聽。 可惜太多年輕人誤把「勵志故事」當人生藍圖,中年人被「被動收入神話」牽著走,老年人則陷在「返老還童」的幻想裡,不斷為保健品或投資夢買單。 如果你願意靜下
2025/07/02
第七篇:「風險不只是錢──心理與生活的準備」 退休的第一天,不是自由,而是失重 當我把人生最後一份公文簽完,褪下名牌,走出辦公室的那一刻,身體是輕的,心卻沉沉的。退休,原以為是一場解脫,卻像是被丟進了一片無風的海,沒有航向,也沒有人喊話。沒了工作,沒了職稱,沒了會議提醒,我忽然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什
2025/07/02
第七篇:「風險不只是錢──心理與生活的準備」 退休的第一天,不是自由,而是失重 當我把人生最後一份公文簽完,褪下名牌,走出辦公室的那一刻,身體是輕的,心卻沉沉的。退休,原以為是一場解脫,卻像是被丟進了一片無風的海,沒有航向,也沒有人喊話。沒了工作,沒了職稱,沒了會議提醒,我忽然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什
2025/07/01
文/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導語|退休旅遊,是夢想,也是現實考驗 「等我退休就要去旅行!」這句話,是許多上班族一生的期盼。從職場掙扎多年後,終於擁有時間、自由、選擇權,不少人將退休生活與旅行畫上等號。環島、自駕遊、長途出國、郵輪慢遊……彷彿只要卸下工作枷鎖,旅行生
2025/07/01
文/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導語|退休旅遊,是夢想,也是現實考驗 「等我退休就要去旅行!」這句話,是許多上班族一生的期盼。從職場掙扎多年後,終於擁有時間、自由、選擇權,不少人將退休生活與旅行畫上等號。環島、自駕遊、長途出國、郵輪慢遊……彷彿只要卸下工作枷鎖,旅行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臺灣國會擴權法案的爭議,以及民主行動與制衡的重要性。包括覆議的憲法法律依據與發動與原理、覆議的流程、行政院認為法案窒礙難行的情況、憲法訴訟的介紹等內容。透過這些討論,讓讀者對臺灣的民主與制衡有更深入的瞭解。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立法院甫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在近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與討論,更引起對於我國憲政體制下,各機關權力分立、制衡的論爭。究竟新法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讓我們簡單從權力分立的視角出發來瞧瞧!
Thumbnail
立法院甫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在近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與討論,更引起對於我國憲政體制下,各機關權力分立、制衡的論爭。究竟新法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讓我們簡單從權力分立的視角出發來瞧瞧!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改革是近年來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希望透過改善立法效率、降低政治角力、提升民意代表素質、強化監督力量、建立透明公開機制和公司化治理等方面,讓立法院能夠更有效地履行其職能。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改革是近年來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希望透過改善立法效率、降低政治角力、提升民意代表素質、強化監督力量、建立透明公開機制和公司化治理等方面,讓立法院能夠更有效地履行其職能。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