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起去劇場的路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一起用光、聲、形體打開聾/聽之間的感官宇宙!
還記得莫比斯「大象飛過我的耳朵」嗎?從2020年開始,莫比斯與聽障朋友共創,用鼓棒沾上顏色說故事,讓劇場成為彼此靠近的地方。2023年,我們成立「Co-Creative 非聽覺劇場」,累積了豐富的共融創作經驗。現在,這股創作能量將化為全新體驗,
跨感官共融劇場課程正式登場!
集結8位聾聽創作者聯合帶領,從光影節奏、音樂頻譜,到觸覺與形體動作,一起打開對聲音與語言的全新想像。在這裡,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創造、參與,認識不同身體文化的朋友!當劇場不只是語言,而是一次用身體說話的交流與冒險——你準備好了嗎?

跨感官共融劇場工作坊

《聾DJ》6/21 (六)、6/22 (日)
共融講師:陳以諾、余虹萱

一起,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震波感受音樂!
在這堂課中,我們將透過 DJ 技術體驗音樂的節奏,運用震動、氣球共振、聲波和頻譜等方式,感受聲音的形狀與流動。從震動、視覺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跨越感官的界線,玩出屬於自己的 DJ 風格!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跟以諾合作很有意思,一開始沒頭緒,後來以諾開線上會議前,跟我提議說
我們目前初步的想法有幾個方向,可以討論看看比較有興趣哪一種:

1. 聲音視覺化(視譜/頻譜分析)

2. DJ 軟體自動上色功能

3. 聲音震動+氣球+顏料(實驗性視覺)

以上三種可以混搭或單獨發展,可以進一步討論整體的表現形式和方向。

討論很久到最後決定試試結合第一與第二種方式, 學生使用 DJ 控制器,透過螢幕上顏色區分不同段落,體驗接歌流程。身上會配戴節拍器,感受節奏的震動,幫助判斷音樂段落的銜接時機。
完成混音後,再將成果匯入第一種頻譜視覺化工具,讓學生看到聲音的頻率、音量與分布,認識聲音的結構。另外互動安排則是請每位學生輪流上台操作;未操作的同學可拿氣球感受喇叭震動,觀察震動與節奏是否同步,進一步培養對聲音的感知能力。

這樣可以讓學生從「操作」、「聽覺」、「視覺」、「觸覺」多重方式理解聲音與節奏的關係。

然後,約一天進行聽他講解DJ播放盤主要操作按鈕說明與示範,我光看語音轉文字就深深感受到專業名詞真的不容易馬上懂,透過他的操作示範以及自己嘗試操作,慢慢體悟到DJ真是不容易啊,要經過一些訓練,以及具備有敏銳的節奏感,才能有辦法把A音樂銜接到B音樂,得以延長播放時間,事後以諾很貼心把講解內容整理好給我看,大致上能快速了解DJ的操作方法。

由於我們能在現場一起練習的時間很少,完全是靠線上討論與彼此默契進行調整,在有限的時間進行排練並不容易。

第一場次活動開始前,我和以諾進行討論分配負責事項,以諾真的很厲害,特別做了「給小猴助教的Note」給我看,流程大意如下:

  • 課程導入與背景介紹
  • 從感知到創作:科技如何協助「聽見節奏」
  • 輪流實作與互動體驗
  •  總結與分享

第二場次將延續第一次場次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與調整。相較於首次的探索,這一階段更著重於引導參與者在身體感官與聲音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活動設計以觸覺與視覺為起點,邀請大家進入一個「以身體為核心」的聲音理解歷程。在這裡,聲音不再只是耳朵能聽見的波動,而是一種能透過皮膚感受、透過身體律動被記錄下來的能量。

講師解說情形

講師解說情形

無論參與者是否能聽見,活動都提供一個平等的場域,讓每個人都能透過共振、律動與具體的操作體驗,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節奏感知邏輯。當手掌感受到物件的震動、當身體在律動中找到某種重複與流動時,那些難以用語言清楚說明的「聲音經驗」便能轉化成一種內在的理解。這樣的過程,不僅讓聽障或聾人能以身體作為橋梁進入聲音世界,也讓聽人有機會重新思考聲音的本質──它不僅是可被聽見的,更是能被「感覺」與「詮釋」的。

助教解說情形

助教解說情形

在活動進行中,現場強調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參與者透過眼神、手勢、肢體的微妙變化來彼此交流,而這些互動也成為一種無聲卻充滿力量的語言。透過團隊合作,每位參與者都能在安全、平等的環境中,嘗試對聲音提出屬於自己的理解與表達。這樣的實踐不僅是一種藝術性的探索,更是一種社會性的連結,讓不同感官經驗的人能夠在共同的空間裡找到共鳴。

透過氣球感受震動情形

透過氣球感受震動情形

最終,第二場次的意義不只是「延續」第一次的討論,而是讓每個參與者在過程中更勇於表達、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聲音並非只有單一的理解方式,它可以是身體的振動、是群體的協作、是節奏的流動。

這樣的經驗,將成為參與者獨特的記憶與感受。

學員們憑震動感覺共畫

學員們憑震動感覺共畫


《光語遊樂:光影和手語》6/15 (日)、6/29 (日)
共融講師:邱米溱、楊晶婷

一起走進光影、身體與手語交織的幻想劇場,透過光影與非語言的體驗,引導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手語、光影與劇場之間自由遊樂與創作,一起在虛與實之間遊走,發現表達的無限可能。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我只有參加到6/29 (日),我最喜歡這活動的流程當中是與光影互動。

講師解說光與影的來由以及手電燈使用方法,不只有手電燈,只要有燈光都是一種工具,透過不同手法來呈現光與影。

在講師帶領讓我們各自分組討論,每組依據不同背景紙去模擬不同物品或生物、動物等,就是當場自由發揮。

他們一個一個走站在布幕上所展現影子結合的形狀,我們則是要去猜影子所形成的圖案是什麼,搭配傳統投影機,放上背景透明紙,依據背景內容去擺著姿勢或動作,例如:紙背景是海底,我們隊員一個一個上去,扮演了不同海底生物,我則是扮演鯊魚!

很剛好,前後抽到都是海底背景紙,由於我臨時想不到要扮演什麼,就乾脆當了兩次的鯊魚超爽的哈哈哈,然後講師笑說你怎麼都是鯊魚呀?我只好搔頭並傻笑不語以回應。

光與影的互動還滿有趣的,就是需要發揮想像力,以及跟他人互動結合成一幅畫面。

《節奏動物園:觸覺的共振旅程》7/12 (六) 、7/13 (日)
共融講師:鍾長宏、周佩

這是一場結合多感官互動、聲溝通與合作探索的觸覺工作坊,歡迎聾人與聽人朋友一同參與。透過繩子與氣球,我們將展開一段以「觸覺共振」與「非語言交流」為核心的身體感知之旅。在牽引、張力、震動與彈性之間,身體會慢慢延展出形狀、節奏與默契,一起在沒有語言的狀態下,創造出屬於彼此的身體風景與連結節奏。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這兩天我都有事沒能參加。

《跨越聾人時空:走進臺北啟聰學校》7/19 (六)
共融講師:林宜玲、陳麗娟

你知道嗎?在這裡,上課鐘聲和你想的不一樣,語言是用雙手在空氣中折疊飛舞!這次,我們將走進臺灣聾文化的搖籃『臺北市立啟聰學校』,透過劇場的跨感官引導,走進校園到課堂,穿梭過去與現在的時光走廊,體驗一場屬於聾聽共融的校園探險。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圖源: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講師有兩位,助教有三位,我則是助教其中之一。

原分三組有蜻蜓學院、太陽學院、小猴學院,若參加人數多,就增加10學院,那天則分組進行跑流程,由講師規劃流程為有一鼓作氣上學去、火眼術、讀語術、分靈照、畢業。

講師規劃有兩種方案:晴天、雨天因應天氣變化,原本訂晴天方案,可惜那天的天氣不佳,有下雨跡象,尤其是原本要用到道具因前天下雨的關係而不能用,還好之前有討論兩種方案,還能即時做因應。

來參加的人數算多,增加到10學院,一開始就擊鼓作為歡迎場,接著我們帶著學員到處看手語圖,進行簡單學習手語,接著跟周佩一組會合進行讀語術遊戲,很有意思,我們透過他人發無聲的唇語進行讀唇語,一人傳給下一人,到最後跟一開始講的一句話不太一樣,這就是讓他們體會到讀唇語的不容易,容易產生誤會。

接著,我們進行到糖糖介紹北聰的校歌,學員們都很專注在看糖糖講解的手語示範,尤其是學習校歌的手語環節,一些學員好奇問我這段落手語怎麼比?我則是協助回答並進行手語教學,很有趣的互動。

糖糖解說校歌的手語

糖糖解說校歌的手語

接著,來到分靈照的流程,分靈照則是請學員們到處走動,找自己中意的環境,並把自己帶來的娃娃放在自己要拍照的畫面,然後比手語的手也入鏡,以我這照片為例,我的猴子娃娃跟比讚的手語一起拍照,大概是這樣。

學員們在校園內自行到處探索找地方拍照,各自發揮創意,真的很不錯。最後來到畢業階段,很順利結束,看到大家的快樂笑容,突然覺得之前騰出時間,約時間討論帶活動流程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了,我們好棒啊!

我的猴子娃娃跟讚的手語!

我的猴子娃娃跟讚的手語!

活動結束後,我們攤來開紀錄紙,滿滿都是鼓勵章~

其中猴子圖案是我特別設計的~第一次設計專屬自己的圖章,超級開心~~~

蓋好蓋滿的鼓勵章

蓋好蓋滿的鼓勵章

自己設計猴圖案 再請廠商製作

自己設計猴圖案 再請廠商製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猴記事
25會員
93內容數
本身的記性不好,純紀錄過往的種種及閱讀心得。
小猴記事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我考通過手語教支證了。 一開始原本是想備著,等退休後再開始接手語課,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原本沒有很積極作為,就純粹是為未來做準備,我S朋友比我還積極,幫助了我很多
Thumbnail
2025/08/01
我考通過手語教支證了。 一開始原本是想備著,等退休後再開始接手語課,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原本沒有很積極作為,就純粹是為未來做準備,我S朋友比我還積極,幫助了我很多
Thumbnail
2025/05/14
《看我今天怎麼說》(英語:The Way We Talk)為2024年的香港劇情片,由黃修平執導並參與編劇、監製、剪接,游學修、鍾雪瑩、吳祉昊主演,歌手陳蕾特別出演及演唱電影主題曲〈What If〉。故事以三名情況各異的聾人青年為主線,反映這個群體的生活以及融入社會的經歷,並從中探討聾人的身份認同。
Thumbnail
2025/05/14
《看我今天怎麼說》(英語:The Way We Talk)為2024年的香港劇情片,由黃修平執導並參與編劇、監製、剪接,游學修、鍾雪瑩、吳祉昊主演,歌手陳蕾特別出演及演唱電影主題曲〈What If〉。故事以三名情況各異的聾人青年為主線,反映這個群體的生活以及融入社會的經歷,並從中探討聾人的身份認同。
Thumbnail
2025/04/24
奇幻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fantasybg168/?fref=ts 店家辦聽障桌遊比賽耶!!!
Thumbnail
2025/04/24
奇幻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fantasybg168/?fref=ts 店家辦聽障桌遊比賽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與表演藝術團體方式馬戲 Circus P.S. 合作最新力作即將登場!推出新作《時間縫隙裡的⾺戲美術館y=f(x)=g 3 +r+a 4 +vi+l 3 +er+t+xy 3 》,從8/24⾄9/1,在臺北流⾏⾳樂中⼼ Live House C 連續演出8⽇,帶給觀眾獨有的奇幻體驗。
Thumbnail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與表演藝術團體方式馬戲 Circus P.S. 合作最新力作即將登場!推出新作《時間縫隙裡的⾺戲美術館y=f(x)=g 3 +r+a 4 +vi+l 3 +er+t+xy 3 》,從8/24⾄9/1,在臺北流⾏⾳樂中⼼ Live House C 連續演出8⽇,帶給觀眾獨有的奇幻體驗。
Thumbnail
藝術家二創,用名歌配上名電影片段,我是三創,再創作出一個近似原電影劇情的一頁過小說,向聾啞人士唱的一首歌。
Thumbnail
藝術家二創,用名歌配上名電影片段,我是三創,再創作出一個近似原電影劇情的一頁過小說,向聾啞人士唱的一首歌。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 上被推了一些相關討論的文字(感覺這個平台很適合做回聲房,毫無保留的以提高使用時間為目的來投餵貼文),總之這個是前陣子就想分享的東西,趁這個契機把梗圖做好來說說。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 上被推了一些相關討論的文字(感覺這個平台很適合做回聲房,毫無保留的以提高使用時間為目的來投餵貼文),總之這個是前陣子就想分享的東西,趁這個契機把梗圖做好來說說。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Thumbnail
一起在動人的音樂與MV中感受心靈的共鳴!🎵✨ 從潘迪智的〈想你的時候我會這樣問自己〉到蘇明淵的〈飛〉與〈紅色炸彈〉, 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段深情的對話,帶你穿梭於情感森林!🌲
Thumbnail
一起在動人的音樂與MV中感受心靈的共鳴!🎵✨ 從潘迪智的〈想你的時候我會這樣問自己〉到蘇明淵的〈飛〉與〈紅色炸彈〉, 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段深情的對話,帶你穿梭於情感森林!🌲
Thumbnail
寫字聲在我的耳邊此起彼落。 被叫到辦公室的時候,老實說,這就是一場鴻門宴。 窗外,陽光明媚,時不時都能聽到附近合唱團的團員似有若無的歌聲,比賽越是接近,他們便越是加緊練習。 好聽是好聽,但現在不是神遊太虛的時刻。 晚一點,我發誓再晚一點,再過去享受他們悅耳的成果。 “妳
Thumbnail
寫字聲在我的耳邊此起彼落。 被叫到辦公室的時候,老實說,這就是一場鴻門宴。 窗外,陽光明媚,時不時都能聽到附近合唱團的團員似有若無的歌聲,比賽越是接近,他們便越是加緊練習。 好聽是好聽,但現在不是神遊太虛的時刻。 晚一點,我發誓再晚一點,再過去享受他們悅耳的成果。 “妳
Thumbnail
🌿「浸潤在100件樂器中,感受呼吸,與之共振,在心中掀起漣漪」 來賓介紹👏👏👏 -- 計畫主持 / 主創 / 聲音暨裝置設計:賴奇霞 -- 主創 / 作曲:林煒傑 嗯,兩位是古典樂出身,但是創作主角是木魚?🤔 在地的故事,在地的物件,在地的樂器,在地的聲音
Thumbnail
🌿「浸潤在100件樂器中,感受呼吸,與之共振,在心中掀起漣漪」 來賓介紹👏👏👏 -- 計畫主持 / 主創 / 聲音暨裝置設計:賴奇霞 -- 主創 / 作曲:林煒傑 嗯,兩位是古典樂出身,但是創作主角是木魚?🤔 在地的故事,在地的物件,在地的樂器,在地的聲音
Thumbnail
鏡頭前太多的「我」,鏡頭後的「我們」,一直沒有消失,輪流站在舞台中央C位,輪流拿着主音的咪高峰,每一張臉、每一把聲,也要讓喜歡他們的你看清,更要讓不喜歡他們的你聽清,他們正要在自訂的偉大航道再出發。
Thumbnail
鏡頭前太多的「我」,鏡頭後的「我們」,一直沒有消失,輪流站在舞台中央C位,輪流拿着主音的咪高峰,每一張臉、每一把聲,也要讓喜歡他們的你看清,更要讓不喜歡他們的你聽清,他們正要在自訂的偉大航道再出發。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