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貨幣供應量領先比特幣 3 個月?(很多人拿類似的圖來問我這可以參考嗎?...)
我是沒有時間做過這樣的測試,所以我真的不太知道,但是寫一下我們會怎麼做?
不是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做,包含你的資料能搜集到哪裡的問題...
Source:@SJosephBurns
沒跑過以下...這樣下的結論...只能用肉眼看看..
不過可以探討背後的統計/計量含義是蠻重要的..
首先,要做:單根 & 平穩
→ 檢查兩條 series 站不站得穩。
不平穩就差分;如果兩條都有單根但可能共整合。
M2 領先 3 個月的驗證:
(1) 交叉相關函數 ( CCF)
看 lag = +3(M2 領先 3 期)是不是顯著最高。
也檢查 0~6 期,不能只挑3 期那一根。
(2) 單變量回歸 (Lagged OLS)
β 顯著 ≠ 0 就算第一關過,但還不代表統計或計量上的因果。
(3) Granger Causality VAR / VECM
Granger Causality Test
檢查 M2 → BTC 比 BTC → M2 的 F-stat 強不強,特別看 3 lag。
Granger 只代表「具有預測力」,不代表真實世界的政策變動一定透過 M2 影響 BTC
(4) VAR 或 VECM(看有沒有共整合)
看IRF:丟一個 M2 shock,三期後 BTC 反應有沒有顯著。
(5) 強度/穩健度檢查
移動視窗:用滾動 3 年、5 年窗跑一次 CCF / Granger,看結論。
替代變數:把 美聯儲、歐央行、日銀分拆成 G3 M2,或用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總額模擬看看。
控制變數:
把美元 DXY、實質利率、Nasdaq 報酬拉進 VAR,確保不是因為一切都跟流動性同方向。
出場設定:這樣的模型結論真能賺錢嗎?
做個 out-of-sample 模擬:用滾動回歸預測 BTC 下個月方向/報酬,看看命中率和Sharpe。
如果連實盤回測都撐不起來,那圖再漂亮也只是「視覺相關」。
結論:
相關性 只是皮膚檢查,Granger+VAR/IRF 才算 X-ray。
如果要說統計上有「領先 3 個月」:
至少要在 CCF & Granger 都看到 lag=3 突出,並在 IRF 裡三期後 BTC 有顯著脈衝反應。
理論背景:
這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央行放水/政策鬆綁—>風險偏好—>BTC 買盤?
講白話文:
網路一堆都可以隨便拿兩個變數來跑迴歸,寫出一個人模人樣的模型和結論,比如你可以拿來你家的小鳥樹跟美股漲跌天數..也可以跑出一堆數字...
這樣還真的有人寫文章...
但是背後的經濟或金融理論有沒有支持?耐人尋味...尤其用在更後面的預測...那真的是恐怖...
#如果不知道...我寧願抱阿姨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