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影響我的兩本書是自李惠貞老師「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以及「成為自由人」,兩個作品內容差不多,設定的讀者不同,但同有一個章節「不要去追光,成為光」。我並不完全理解,但有很深的觸動。
被「不夠努力」困住
最近對工作有強烈的倦怠感,我看似擁有我想要的一切:幫自己工作、做喜歡的事、有理解我的受眾,卻還是覺得非常沒有幹勁。跟一個也有工作室的朋友提到我感覺這裡困住我了,他說是因為我不夠接地,還有很多可以優化的細節但我沒有去做,看不到成長所以想要放棄。一些客人也會說年輕人就是要衝啊,創業本來就會沒時間休息!
其實我都懂,但我真的做得還不夠嗎?我已經好累了。
想到大學時期令我印象深刻的事件。在服裝設計課上的展示中,我對主角與配角繪製的用心程度有明顯落差。老師尋問原因,我說:「我累了。」他嘆口氣:「你很有才華,可惜就是不努力。」當時我很震驚,也很困惑,我不努力嗎?我能量有限,但還是做完了呀?跟願意通宵熬夜應付過量作業的同學比,就算我做的還不差也不夠嗎?
我時常被那句「你不夠努力」困住。
我爸也常說「我們小時候哪有這種資源,你要珍惜。」因此當我想暫停休息或沒事做的時候就會被罪惡感佔滿,變成過度努力得完美主義者。成功的人只有天才型跟努力型嗎,我總覺得我兩種都不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來自各處的訊息

直到最近一位熟客看出了我的疲倦並詢問我近況。「我很喜歡創作,也很喜歡跟你們聊天,但其他記帳、叫貨、備料等瑣事都讓我覺得消耗。」「可是,跟其他人相比我的工時已經算短了。」他聽完問我:「你是投射者嗎?」我一開始還聽不懂,問他「你說?棒球?」結果他是在說人類圖。而我查了一下我還真的是投射者。
投射者(Projector),是天生的觀察者與指導者,擅長洞察人與系統,等待「正確的邀請」才能真正發揮力量。他們不是為了日復一日的持續勞動而生,而是為了引領與轉化而存在。
所以我的感覺沒錯,我不適合現在重複性高、事務瑣碎、主動推銷的工作模式。儘管我做的很好,但在熱情燃燒完、一切成為日常之後,我能撐多久?
最近開始學習塔羅牌作為自我對話的工具,當我問到自己的狀態時出現「星星逆位」。星星牌代表希望,逆位可能代表失望、內耗。星星雖然被蓋住了,但它還在,我可以把它找回來。
看似不相關事件(書、人類圖、塔羅牌),好像都有一樣的訊息:「不要追光、成為光」。我不是不努力,只是需要另一種節奏。要怎麼成為光?每個人都能成為光嗎?成為光是什麼感覺?真的會被看見嗎?我還是不知道。
體驗了一下光💫
上禮拜回台中,從高鐵搭公車去一中街找我弟。抵達時剛好是放學時間,弟說他在公車站等我。車門一開映入眼簾全部都是一模一樣的高中男生,短頭髮戴眼鏡穿制服背書包,我完全認不出他。靈光一閃想到:「他會看到我的」,於是下車後直接走掉,果然他就跟上了。啊呀!就是這樣吧!
「成為光」其實不用做什麼,就是做好自己,重視你的人會關注到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