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的台南大專日誌 no.8|2025.06.15-21
.
一如預期,若沒有維持自己書寫的節奏,產出文字的間隔只會越來越長,而且筆鋒會越來越鈍。日誌的日期設定仍然以週為單位,但似乎已成為沒有確切意義的數字。結果這篇發布時,竟已是學期結束之際;也有意外的巧合,詳情最後再補記。.
但先撇開這些,突兀地說,我想大家對標題的梗大概不陌生,無論是 2009 年版或 1964 年版《聖詩》,都有收錄「聖經親像面鏡」(Sèng-keng chhin-chhiūⁿ bīn-kiàⁿ)這首詩歌,它的歌詞歷史甚至可追溯至 1937 年,也算很常吟唱的「一百零一首」。所以凡在長老教會長大的小孩,大概多少都聽過這首曲子。
.
來到 TNSCM 服務已經快滿一年,不諱言,「職業倦怠」的關卡似乎已悄悄來到。面對當前晚熟又焦慮的世代,我發現大專事工的型態正展開邁向下個框架(姑且劃歸為「後疫情」)的位移,過去由學生發動或維持草根、自主的運作模式呈現斷層,致使工作者帶領團契羣體所必須耗費的力氣與精神,其實已經超過我個人過去曾經驗或理解的重量。唯有持續轉型,才有盼望的可能。
.
「學生親像面鏡,照咱心內錯誤」。學生的樣子百百種是理所當然,但做為一位「輔導」以先,卻只是一個極度有框限的「人」,牧靈途中仍會不可避免地觸動到自身的諸多情緒及生命經驗,這反倒映照出我們內心最深邃,甚至可能是最幽暗、最厭惡的角落。
.
「互咱知罪,言行四正,倚靠救主耶穌」。在名為「牧人者」的人設下,看見自己的有限性並非易事,更遑論坦承自白,但這彷彿是無法逃避的、上主放在我們生命中的挑戰,也使「破碎」與「重建」成為活生生的日常,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論模型。
.
深刻地體會到,「κοινωνία」絕對無法用關鍵績效指標(KPI)衡量,我們只是栽種與灑水的園丁,充滿了「不確定」。這篇文,也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個禮拜卻無法完稿,因為這種自我揭露的敘事,看在工作者同伴、契友學生或者各方親朋眼裡究竟會有何反應,我內心總是無法安穩,也完全不想讓文字成為展演的遊戲,但唯有坦承現時的軟弱,才能對我所屬的群體真誠。
.
夥伴 Ú-chû 曾告訴我:不用太焦慮,慢慢走、慢慢看。是啊,在此為所有的青年工作者祈禱,願上主帶領,與我們的心靈同在。
.
補記:如上文所述,這篇文字壓了很久。結果也竟能稍稍回應今日輔導餐敘時,夥伴們所說所想。我想這應該就是可以久違地發表新篇工作日誌的契機了。
-

圖說|這是今年 TNSCM 學生大使訓練第一天晚上,可愛的學生們「強迫」我當場開設「普世合一運動歷史與理念」及「本土神學及信仰光譜辨別」講座後,在跨日深夜十二點半散會之際的自拍照。或許,這就是批西踢大專宣教工作的未來圖像,他們(或,我們?)都來自不同團契、院校、科系、宗教背景,卻在 TNSCM 相遇,do the theological。
-
#弘的牧靈一年生 #讀冊弘寫日常 #神學踐行 #親像面鏡 #破碎重建
-
原刊於 2025 年 6 月 21 日 22:12 個人哀居工作帳
Su-Hong
於台灣.台南.白川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