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如果重讀工業設計系」系列文章。此系列文章會分享我認為「身為工業設計系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以及我個人對工業設計的一些觀點。希望這個系列可以讓大家看到、補充到一些關於工業設計的知識,也非常歡迎任何對相關內容有興趣的人跟我互動交流!
為什麼想寫「如果重讀工業設計系」?
在大學期間,我曾多次遇到各種層面的學習瓶頸,然而大學四年時光轉瞬即逝,到了畢業時卻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沒學會。同時在工業設計課堂學習中,也累積起一些對於工業設計教學上批判性的想法與意見,逐漸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如果重讀工業設計系呢?」
如果有重讀的機會,甚至可以跳脫出舊有的學習框架去思考:我要如何學習工業設計呢?有什麼樣的知識點及課程,是應該被保留下來的呢?所以決定在「如果重讀工業設計系」系列,一部分是將我認為重要的知識記錄下來,另一部分則是實際的「重讀」,把我過去缺乏的知識給補齊,繼續在工業設計路上努力著。過去在工業設計系學習的瓶頸
回想起來,我過去在工業設計學習的瓶頸大致如下:
一、課程框架不明確
想起來最讓我困擾的應該就是「設計課」,這是一堂設計系都一定會面臨的課程。就工業設計來說,大致上可以分成:大一的「基礎設計課」、大二 / 大三的「產品設計課」以及大四的「專題設計 (也就是畢業設計) 」。
這是一堂課程時數最長、最耗費設計系學生精力的課程,因為對於設計系學生來說這就是自己的本業,這堂課似乎直接宣告著自己這一學期的成長與成果。
但設計課最大的、共通的、致命的問題就在「課程框架」不明確,通常是由每個教授、業師自己決定課程內容。這不像基本教育被課綱規範著,而是每個教授、業師自由發揮,因此能夠從這堂課學習到什麼,每個人的經歷可能都不太一樣。
雖然設計課大致上會朝向某種學習目標前進,但我認為這樣的方向仍過於模糊。尤其在工業設計的鑑賞標準又相對不容易理解及客觀時,更不該如此進行。
二、設計實務與設計研究的混淆
設計系每學期都有期末展覽,並通常會邀請校外的「業師」參與;而畢業設計則大多以參加「新一代設計展」為目標,這樣的制度與氛圍讓學生自然地朝向設計實務發展。但在研究型大學的體制下,學校又傾向強調理論與研究,因此這兩個目標是有些衝突的。
加上我個人也偏向求知的性質,對於設計實務並沒有那麼多的興趣,可大學部的課程大多都以設計實務為主軸,因此感到特別迷惘。
三、工業設計的理論的缺乏
工業設計理論的缺乏歸因於個人所學及學校課程都不足,再加上上述兩點問題,最後促成了我學習工業設計路上的痛苦。
而這份痛苦隨著後來我接觸到建築學科與美學學科的知識之後逐漸化解,因為我意識到了理論及知識的重要性,於是我開始回頭向工業設計的理論取徑,才終於解開我盲目學習的狀態,不過這時,我已經就要畢業。
現在開始,重讀工業設計系
2023 年 6 月從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後,憑著熱情寫了幾篇關於工業設計的內容,但總覺得當時的觀點還有些青澀,今年 9 月要到北科回去繼續讀工業設計碩士,我想是個機會來好好重讀工業設計系。
大學四年很短,但我想那是一段重要的青春歲月,我想要用我的一點力量,試圖讓其他在讀工業設計系的學弟妹可以獲得一些助益,不確定這股心中的熱情能帶我走到哪裡,如果有什麼在工業設計領域有想要討論的、或是此系列文章讓你有任何想法的話,歡迎寄信與我互動! (這也變相算是一種讓我保有繼續分享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