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設計定義
循證設計 (Evidence-based design) 就是「嘗試將設計決策建立在現有最佳研究證據的基礎上」。強調依循「研究證據」的進行設計的決策的設計架構,故名「循證設計」。
循證設計脈絡
循證設計最早的概念可能起源於南丁格爾對於「陽光和窗戶對於病患的影響」之探討
循證設計常用於環境心理學中,作為公共空間、場域設計的執行框架。
英文版維基百科提及循證設計的研究是因 Ulrich (1984) 的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design" 研究而普及。開啟探討環境、場域設計 (尤其醫療院所) 與使用者之間的相關影響,並透過「實驗證據」來進行設計決策。後續循證設計漸漸在公共空間、住宅、辦公空間等場域也都有了更多的發展。
循證設計四大步驟
收集資料、認識場域
研究人員在進行循證設計時的第一步,就是要透過各種方法去收集資料、認識場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不介入場域的「觀察法」,並且依據不同條件,將其觀察到的現象藉由質性、量化的方式進行紀錄。
策略規劃、制定目標
再來就是去擬定優化的目標,進行設計改善的策略規劃,並與相關人員 (場域的委託對象、業主、使用者等) 一同討論,決定設計目標。
假設結果、提出解決方案
接下來就到展現「設計師」的專長的時候,透過不同創意及洞見,進行設計、提出解決方案。
評估並進行設計決策
最後就是「循證設計」的重點,必須透過嚴謹的「實驗」,來做為最終設計決策的考量,必須基於是實驗結果作為「證據」,以決定最終的設計方案,以確保此解決方案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總結
循證設計就是強調設計決策要依循「證據」,因此在循證設計的設計過程中,基本上都必須包含實驗、評估設計產出的環節,進而確保設計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當然,循證設計這個概念其實跟設計要不斷的進行迭代、驗證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我想差異可能在於研究範疇,循證設計看起來比較多在於空間、環境、介面規劃、路線引導的範疇有比較多的參考,所以當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除了認識它的概念及定義外,也可以大概推敲它的研究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