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活動中,我們總習慣相信熟人、前輩、曾經合作過的人。然而,有些人卻把信任當成行騙的工具,精心佈局、偽裝善意,最終讓你自願交出財物卻求償無門。近期謝玉玲案即為代表——她利用自創公司的名義、口若懸河的話術,分別向多名被害人謊稱協助購車、代工印加果產品,詐得近百萬元資金與商品。透過一連串承諾、拖延、轉移焦點,最終受害者才驚覺一切只是假象。
這類「高認知型詐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職場與商圈中頻繁出現的灰色陷阱。為了防止成為下一位被信任攻破的羔羊,我們提供以下五個防詐心法:
1️⃣ 信任建立太快,是一種危險訊號當一個人剛認識不久就主動幫你「解決問題」、提出「合作提案」、急於建立角色,這種過快建立信任感的舉動值得警惕。真正的商業夥伴,是一步一腳印的建立關係,而不是只靠幾張照片、口說承諾。
2️⃣ 口頭承諾不是證明,資料透明才是真的
聽聞「我朋友開的廠」、「我幫你處理訂單」,這樣的說詞很吸引人,但請一定要求對方提供:
- 合約書正本
- 收據/報價單
- 工廠/訂單對接窗口 沒有白紙黑字,就是風險來源。
3️⃣ 付款前:停、查、存三步驟
- 停:冷靜三分鐘,不要被對方的急迫情緒牽著走
- 查:確認公司登記、帳戶持有人、是否曾涉詐案
- 存:儲存所有對話紀錄與匯款紀錄,未來如需報案或提告皆為關鍵證據
4️⃣ 交付商品≠安心交心
很多受害者都說:「她不是有給我一些產品嗎?」這正是詐騙者維繫信任的技巧——先交一點點貨,再引導你進行更大金額的交易。千萬別被「有給東西」這點所矇蔽。
5️⃣ 拖延回應、不斷換說法,是「埋雷」訊號
詐騙者常用「轉帳系統故障」、「正在處理」、「朋友車行出問題」等理由拖延履約時間。一旦你發現她開始閃避話題、改口、甚至說你「記錯了」——這往往就是她編故事的開始。
結語
詐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好意思懷疑別人」,尤其是在商業關係、熟人介紹或合作提案中——我們以為是在結緣,其實是在進入一場劇本設計好的交易陷阱。
正因為她不會戴面具、不會拿武器,而是用溫柔和承諾行騙,我們更需要用紀律與警覺來保護自己。
記住:信任可以建立,但要靠證據來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