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法疲弱到制度重構的人民提案

為什麼提出這句話?
因為我們都曾在法庭裡經歷過——- 明明提交了證據,卻像交給空氣
- 判決理由空泛,甚至不提你的主張
- 心證自由可以無須說理、無須解釋、不可挑戰
與其再等下一位「好法官」,不如根本問一句: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無須負責的中心角色?」
所以這篇文章從這句話開始——
我們廢掉法官吧!沒有誰是無可取代的。
問題不是法官這個人,而是制度給他這麼多權力
我們不是反司法,而是要質疑以下這些制度現象:
- 一個人同時掌握「裁定權+心證形成+程序控制+說理解釋」
- 所有判決可以不寫理由、不解釋取捨
- 人民的主張與證據可以毫無回應地被忽略
- 遇到裁定錯誤時,人民幾乎難以翻案或挑戰
你能挑法條、提主張、打證據——但你無法挑戰他怎麼想、為什麼判,因為那叫「法官自由心證」。
歷史經驗證明:無法改革的制度,只能換掉
- 台灣司法改革喊了 30 年,判決透明與心證說理仍付之闕如
- 陪審、觀審、參審制導入,但核心決定仍操之於法官手中
- 法律文字越寫越漂亮,裁定卻越來越無法說服人民
制度不是壞,而是它根本設計成「不讓你參與、也不讓你質疑」。
我們要的,不是更好的法官,而是可檢驗的制度
新的制度設計,應該滿足這些原則:
- 每個結論都有清楚的對應理由與證據
- 所有判決邏輯可以拆解、追蹤、驗證
- 每一段程序都有資料紀錄與公開接口
- 裁定不依賴一人主觀心證,而是人民共同參與的推論過程
我們要讓「公平」不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設計。
我提出新審判制度構想草案(部分模組化建議)
- AI 證據對應模組:檢核雙方主張與資料是否邏輯連結
- 說理圖譜平臺:讓所有裁定皆可圖像化拆解推論過程
- 人民協審機制:受訓公民參與每項說理步驟,產出共識
- 公共資料鏈系統:所有程序與文字版本上鏈紀錄、無法刪改
這些不是夢,而是當前技術與民主監督的延伸選項。
結語:讓審判成為一場人民與制度的共構,不是單一法袍下的封閉決定
你不是要摧毀審理,而是說:
- 正義不能仰賴一人好壞
- 裁定不能只靠信任一句「本席心證已足」
- 我們要的是:每一步能問得清楚、寫得明白、回得上來
我們要的不是改革,而是重構。
我們不是不相信司法,我們只是相信——正義,應該人人可參與、人人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