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官走下神壇,走入推事的本質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把「法官」改回「推事」,不是復古,而是讓司法再謙卑—— 司法,不該是命令的頒布者,而是事實的推理人

raw-image

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稱呼一個審判者為「法官」時,我們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在對待正義?

是的,我們身處民主時代,憲法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走進法院,法官高坐在上、語氣居高臨下、不容質疑,整個場景彷彿回到權威主義時代的神壇。

而這一切,從「法官」這個名稱開始就已經埋下伏筆。

「法官」與「推事」,不只是稱呼差異

你可能不知道,在台灣司法體系裡,「法官」這個職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過去,我們稱審判者為「推事」——這個詞源自清末,強調根據事理與證據「推斷事實」。

聽起來就像是一個負責釐清真相的探究者,而不是一個居高裁判的執法人。

但1989年起,台灣開始統一法律用語,將所有「推事」改稱「法官」。這個命名看似現代化、制度化,實則拉開了審判者與人民之間的距離。

當職稱也變成權力象徵

「法官」這兩個字,語感封閉,職能模糊,是一個帶有威嚴符號的等級稱呼。而「推事」呢?它不是官階,而是一個動作,是推理的過程,是查明事實的行動本質。

當我們稱對方為「法官」,我們無形中啟動了仰望、服從的心理模式; 但當我們稱呼對方為「推事」,我們期待的是對話、釐清與理性。

名稱,決定了一個制度角色如何被想像、如何自我定位。長年以來,「法官」一詞無形中製造了一種「我最大」的姿態,久而久之,成為司法不可挑戰、不可對話的象徵。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當我們稱呼他為法官,我們只能仰視;只有當我們稱呼他為推事,他才會謙卑。」

我們需要的是公僕,而不是審判神

民主時代的司法,不是命令、不是控制,而是推理與證明。法官不該是神壇上的仲裁者,而應是陪人民共同釐清真相的公僕。

讓我們從語言開始,把審判者的稱呼拉回平視的高度。

推事,不只是更貼近本質的職銜,也更能引導我們對司法職責的理解與期待。

語詞為高牆,亦可為橋梁

我們常說「語言是權力的工具」,而職稱就是那最精緻的語言形式之一。「法官」這兩個字看似中立制度化,實則早已被包裹上層層象徵性的符碼:黑袍、法槌、高台、神聖不可侵犯——語詞塑造了權力,也悄悄築起了距離。

正因如此,「法官」給人的,不只是制度保障下的公正形象,更常伴隨一種「高大上」、「不可一世」的權威氣場。這樣的語感,無形中拉遠了人民與司法的情感連結,也讓對話與質疑失去空間。

所以我們主張:職稱的語詞,應該回歸本質。讓審判者重新被稱作「推事」,不是復古情懷,而是民主語言的重構工程。語詞的平實,才能提醒權力保持謙卑;角色的轉名,也才能推動制度重返其服務與推理的初衷。

正義從來不是高聲裁決,而是靜靜推敲。

結語:語言不是小事,它是一切觀念的起點

我們的制度如何被想像,往往從一個稱呼、一句用語開始。

是時候讓語言回到公共的本意,讓「推事」這個名稱重新發聲。

這不是回頭看古,而是讓正義走下神壇,回歸推理、對話與誠實的基礎。

你也希望司法更謙卑嗎?也覺得「法官」的名稱該重新思考嗎?歡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3會員
502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6/28
——從司法疲弱到制度重構的人民提案 為什麼提出這句話?因為我們都曾在法庭裡經歷過——明明提交了證據,卻像交給空氣判決理由空泛,甚至不提你的主張,心證自由可以無須說理、無須解釋、不可挑戰,與其再等下一位「好法官」,不如根本問一句: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無須負責的中心角色?」
Thumbnail
2025/06/28
——從司法疲弱到制度重構的人民提案 為什麼提出這句話?因為我們都曾在法庭裡經歷過——明明提交了證據,卻像交給空氣判決理由空泛,甚至不提你的主張,心證自由可以無須說理、無須解釋、不可挑戰,與其再等下一位「好法官」,不如根本問一句: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無須負責的中心角色?」
Thumbnail
2025/06/27
在司法黑幕中,多數人藏著一個渴望:我們希望有人能看見真相,說出不敢說的話。這次法庭直播條文的通過,儘管只是象徵性一小步,卻為受害者點亮一絲曙光。因為當真相得以被看見,正義才有可能現身。真正恐懼直播的,不是受害者,而是那群習慣躲在黑暗裡、壟斷真相與正義的人。
Thumbnail
2025/06/27
在司法黑幕中,多數人藏著一個渴望:我們希望有人能看見真相,說出不敢說的話。這次法庭直播條文的通過,儘管只是象徵性一小步,卻為受害者點亮一絲曙光。因為當真相得以被看見,正義才有可能現身。真正恐懼直播的,不是受害者,而是那群習慣躲在黑暗裡、壟斷真相與正義的人。
Thumbnail
2025/06/25
我們常追求他人的理解與愛,卻忘了與自己和解。這一章帶領你直視內心的自責與否定,學會擁抱那個曾跌倒、曾軟弱、卻依然努力的自己。真正的療癒,不是改變過去,而是原諒那個走過過去的你。
Thumbnail
2025/06/25
我們常追求他人的理解與愛,卻忘了與自己和解。這一章帶領你直視內心的自責與否定,學會擁抱那個曾跌倒、曾軟弱、卻依然努力的自己。真正的療癒,不是改變過去,而是原諒那個走過過去的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熱血檢察官 About Prosecutor. 有關勞政體系裡的勞資爭議或是安置保護(不含人口販運案-勞力剝削)的案件,鮮少有地檢署的檢察官介入及關切,例如20年來只會遇到一次之類的。 也許是資深運大爆棚,有點棘手、20年以上未曾發生過的安置、雙語爭議、查察的合併型案件,被大家東推西推地落在我身
Thumbnail
熱血檢察官 About Prosecutor. 有關勞政體系裡的勞資爭議或是安置保護(不含人口販運案-勞力剝削)的案件,鮮少有地檢署的檢察官介入及關切,例如20年來只會遇到一次之類的。 也許是資深運大爆棚,有點棘手、20年以上未曾發生過的安置、雙語爭議、查察的合併型案件,被大家東推西推地落在我身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遭遇民事、刑事案件煩心,但如果能在訴訟過程中,遇到一位值得託付的律師協助釐清案情並進行訴訟,想必是多數人的願望。然而讀者徵詢的人是否是真律師?如何分辨真假律師?是否可以透過政府提供的管道查詢律師?如果你對於相關問題有所疑惑,法洛威將為你解答相關問題。對於律師專業度足夠與否有興趣的讀者,歡迎
Thumbnail
本文為補充編輯版.曾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我國法院組織法及法官法架構,檢察事務和檢察行政有所區別。相較於德國法院組織法的架構仍然存在法務部長的外部指示權(此部分在德國刑事法學界長期存在爭議),我國法院組織法的架構便與德國的立法不同,2012年施行的法官法更明文禁止「外部個案指令」。
Thumbnail
本文為補充編輯版.曾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我國法院組織法及法官法架構,檢察事務和檢察行政有所區別。相較於德國法院組織法的架構仍然存在法務部長的外部指示權(此部分在德國刑事法學界長期存在爭議),我國法院組織法的架構便與德國的立法不同,2012年施行的法官法更明文禁止「外部個案指令」。
Thumbnail
Netflix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討論原住民、移工、漁業等議題,同時呈現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公設辯護人、檢察官、法官的角色定位與互動。 追劇時,大家可能會對一些「法律名詞」有點疑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Thumbnail
Netflix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討論原住民、移工、漁業等議題,同時呈現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公設辯護人、檢察官、法官的角色定位與互動。 追劇時,大家可能會對一些「法律名詞」有點疑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