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 人工智慧(AI)領域動態頻繁
- AI 巨頭們積極進行人才挖角與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例如 Meta 大量招募頂尖 AI 人才,並計畫投入數百億美元於資料中心和晶片建設;CoreWeave 收購 Core Scientific 以擴展其 AI 資料中心容量,而 Oracle 與 OpenAI 也簽訂了巨額的資料中心容量協議。
- AI 應用方面,ChatGPT 正在測試「共同學習」功能,旨在優化其教育工具角色;Katanemo Labs 推出新的 LLM 路由模型 Arch-Router,可將用戶查詢智慧地導向最適合的大型語言模型,準確度高達 93%。
- 主要科技平台功能與市場版圖更新
- Spotify 為 Android Auto 推出「Jam」功能,讓車內使用者能共同分享音樂播放清單;Bluesky 則新增了針對特定帳戶的推播通知功能,以增強新聞追蹤能力。
- 微軟持續優化其 Edge 瀏覽器,顯著提升了網頁載入速度與使用者介面響應時間;此外,Windows 11 在市場佔有率方面首次超越 Windows 10,成為最主要的桌面作業系統。
- 科技產業商業與法規挑戰並存
- Epic Games 與三星就反壟斷訴訟達成和解,但其對 Google 的相關訴訟仍在進行。
- 大型科技分銷商 Ingram Micro 遭遇 SafePay 勒索軟體攻擊,凸顯了全球供應鏈在網路安全方面的脆弱性。
- 蘋果公司持續上訴,試圖推翻其 Apple Watch 血氧感測功能的貿易禁令。
- 新興技術與市場趨勢
- Jack Dorsey 推出了基於藍牙的去中心化訊息應用程式 Bitchat,強調隱私與抗審查特性。
-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無人計程車正在費城和紐約市進行測試,預示著其服務版圖的進一步擴張。
- 2025 年上半年,科技新創公司的「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呈現回歸趨勢,其中不僅包含 AI 相關企業,也涵蓋了其他領域。
人工智慧(AI)與資料中心產業發展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Meta 在 AI 領域的激進策略:
- 臉書(Facebook)的母公司 Meta 正在積極招募頂尖的人工智慧人才,以強化其新成立的「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實驗室,目標是開發能夠與人類表現媲美或超越人類的 AI 技術。
- 過去幾個月,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親自參與了 AI 人才的招募工作,甚至邀請潛在人才到其位於矽谷的家中會面。
- 這次大規模的招募行動被形容為「金錢大砲」,Meta 提供了高達每年數千萬美元的薪酬方案,遠超過蘋果公司(Apple)等競爭對手。
- 被挖角的人才包括來自蘋果公司的頂級 AI 模型主管 Ruoming Pang,其曾負責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約 100 人的運作。此外,Meta 還從 OpenAI 挖角了多名研究員,包括負責圖像生成模型的人才,以及從 Google 的 DeepMind 和 Anthropic 等公司招募了頂尖科學家和研究員。
- Meta 計劃在 2025 年投入數百億美元於 AI 相關基礎設施,例如資料中心和晶片,這表明其對於追趕 OpenAI 和 Google 等領先者的決心。
- 儘管 Meta 此前在 Llama 模型上有所投入,但這次大規模的招募和投資,暗示了 Meta 正在尋求新一代模型的突破,以直接挑戰 OpenAI 的產品套件,尤其是在語音和圖像支援的多模態模型與推理能力方面。
- AI 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黃金熱潮:
- CoreWeave 公司已同意以約 90 億美元 的全股票交易形式,收購比特幣礦商 Core Scientific,這項交易預計在 2025 年第 4 季完成,目的是擴大其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容量。
- Core Scientific 曾是領先的比特幣挖礦公司,在經歷數位資產市場暴跌並破產後,於 2024 年 1 月重組,並開始轉向為 AI 公司提供資料中心基礎設施。
- 這筆交易將使 CoreWeave 獲得 Core Scientific 資料中心約 1.3 吉瓦(gigawatts) 的電力供應,相當於一座核反應爐的發電容量,足以為約 750,000 戶家庭供電。
- 在此之前,CoreWeave 曾在 2024 年提出以約 10 億美元 收購 Core Scientific,並已與 Core Scientific 簽署了為期 12 年的合約,由後者提供約 200 百萬瓦(megawatts) 的基礎設施來託管 CoreWeave 的營運。
- 市場對 AI 運算容量的需求被認為仍處於初期,資金流向此領域的趨勢預示著供應商對此需求的信心。
- 上週,彭博社(Bloomberg)報導指出,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和 OpenAI 已就 4.5 吉瓦 的資料中心容量達成協議。
- 除了科技巨頭外,包括 Gates Industrial、Generic 和 Honeywell 等美國工業公司也正在轉型進入資料中心市場,提供備用發電機和冷卻泵等專業設備,以滿足亞馬遜(Amazon)、Alphabet、Meta 和微軟(Microsoft)等超大規模營運商的需求。分析師預計,2025 財年將有超過 4000 億美元 投入資料中心基礎建設。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ChatGPT 測試「共同學習」新功能:
- 部分 ChatGPT 訂閱用戶發現,其可用的工具列表中出現了一項名為「共同學習(Study Together)」的新功能。
- 這項功能旨在使聊天機器人成為更好的教育工具,它不會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會提出更多問題,要求使用者回答,類似於 OpenAI 對 Google LearnLM 的回應。
- 外界也推測,這項功能可能支援多位使用者加入聊天進行小組學習模式。
- 這項功能可能標誌著 ChatGPT 鼓勵其在教育領域的正面應用,並試圖減少「作弊」行為,藉此應對 ChatGPT 在教育領域引發的爭議,因為該工具既可作為有用的導師,也可用於代寫論文。
- 新型 LLM 路由模型 Arch-Router:
- Katanemo Labs 的研究人員推出了一個名為 Arch-Router 的全新路由模型與框架,旨在將使用者查詢智慧地對應到最合適的大型語言模型(LLM)。
- 當企業產品依賴多個 LLM 時,主要挑戰是如何在不依賴僵化邏輯或不進行昂貴的重新訓練的情況下,將查詢導向最佳模型。
- Arch-Router 採用「偏好對齊路由(preference-aligned routing)」框架,允許使用者使用「領域-動作分類法(Domain-Action Taxonomy)」以自然語言定義其路由策略,將廣泛主題(例如:「法律」)與特定任務(例如:「摘要」)連結起來。
- 其路由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偏好對齊路由模型根據使用者查詢和策略集選擇最合適的策略;其次,映射功能將選定的策略連接到指定的 LLM。
- 由於模型選擇邏輯與策略分離,開發人員可以透過編輯路由策略來新增、移除或替換模型,無需對路由器本身進行重新訓練或修改,大幅提升了實際部署的靈活性。
- Arch-Router 是一個緊湊的 1.5B 參數語言模型,經過約 43,000 個範例資料集的微調,在測試中表現優異。
- 在四個旨在評估對話式 AI 系統的公開資料集上,Arch-Router 的總體路由分數高達 93.17% ,平均超越其他模型(包括來自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的頂級專有模型)7.71%。
- 這項技術已應用於開源程式碼工具和個人助理等場景,例如將程式碼設計、理解和生成等不同工作階段導向最適合的 LLM,或將文件建立請求導向 Claude 3.7 Sonnet,同時將圖像編輯任務導向 Gemini 2.5 Pro。
軟體與平台更新
- Spotify 為 Android Auto 推出「Jam」功能:

- Spotify 近期推出了一項更新,為 Android 使用者帶來了廣受歡迎的「Jam」功能,該功能現已支援 Android Auto。
- 「Jam」功能讓多位使用者可以在車內共同建立並分享音樂播放清單,主持人可以啟動 Jam 會話,而乘客則可以透過掃描車載顯示器上的 QR 碼來加入。
- 主持人可以隨時移除透過 QR 碼加入的乘客。
- 除了「Jam」功能外,本次 Spotify 應用程式更新還包含其他顯著變化,例如:在「媒體庫(Library)」中新增了一個醒目的「已下載(Downloaded)」區塊,方便離線音樂播放。同時,歌曲會顯示指示器,以區分已下載和常規曲目。此外,在捲動曲目時,還會出現一個新的浮動「搜尋(Search)」捷徑。
- Bluesky 新增針對特定帳戶的推播通知功能:
- Bluesky 平台進行了更新,加入了期待已久的「活動通知(Activity Notifications)」功能,允許使用者開啟特定帳戶的通知。
- 使用者只需在帳戶個人資料頁面上輕點鈴鐺圖示,即可選擇接收該帳戶的所有新貼文通知,或同時包含回覆的通知。
- 這項功能對於追蹤即時新聞或體育賽事動態尤為重要,類似於其他平台(特別是推特,即現在的 X)上新聞發佈者能夠分鐘級別更新內容的體驗,有助於追蹤熱門話題或發展中的事件。
- Bluesky 將發展體育討論列為其「首要任務(top priority)」之一。
- 此外,更新還增加了更細緻的通知控制選項,使用者可以決定是否接收有關轉發、按讚、新追蹤者或其他活動的通知,並選擇只從自己追蹤的人接收通知。
- 微軟 Edge 瀏覽器效能顯著提升: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微軟宣布其 Edge 瀏覽器在提升使用者介面速度方面取得了重大里程碑,現在,Edge 瀏覽器只需不到 300 毫秒 就能開始呈現網頁的首批內容(例如文字、圖像或使用者介面元素),這項指標被稱為「首次內容繪製(First Contentful Paint, FCP)」。
- 研究顯示,等待初始內容超過 300 到 400 毫秒 會顯著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 這次升級是微軟持續將 Edge 的使用者介面遷移至更快的 WebUI 2.0 架構的成果,該架構最小化了程式碼套件的大小和使用者介面初始化時運行的 JavaScript 程式碼量。
- 先前在 2025 年 2 月,微軟已宣布 Edge 的下載、歷史紀錄以及建立新的隱私瀏覽分頁的速度平均提升了約 40%。
- 現在,微軟表示已為其他 13 項瀏覽器功能實現了類似的效能提升,包括設定頁面更響應、分割畫面提供「近乎即時的導航和更少的載入延遲」,以及其 AI 驅動的「大聲朗讀(Read aloud)」功能播放更流暢。
- 未來幾個月,微軟計畫繼續提升 Edge 的性能,例如在列印預覽(Print Preview)和擴充功能(Extensions)方面。
- 這些改進可能會吸引更多用戶轉向 Edge,儘管其目前在全球瀏覽器市場的市佔率仍低於 5%。微軟也可能很快面臨來自 OpenAI 等公司的新競爭,這些公司正考慮推出自己的瀏覽器以補充現有的 AI 網路搜尋工具。
- Windows 11 市場份額超越 Windows 10:
- 根據 StatCounter 的數據,截至 2025 年 7 月,Windows 11 在上市四年後,首次超越 Windows 10,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桌面作業系統。
- 目前,Windows 11 的市場佔有率為 50.88%,而 Windows 10 下降至 46.2%。
- 儘管 Windows 11 在 2021 年推出,但在 2022 年僅佔不到 10% 的市場份額。其市場佔有率在 2023 年從 18% 增長到 28%,在 2024 年增長到 36%,而 2025 年的顯著增長可能得益於微軟大力推動 Windows 10 終止支援的策略。
- Windows 10 的主流支援將於 2025 年 10 月 14 日結束。微軟最近宣布,Windows 10 用戶可以透過登入微軟帳戶並將電腦設定資料備份到雲端,免費獲得額外一年的安全性更新。
- 微軟希望盡可能多的用戶轉向 Windows 11。然而,Windows 11 因其提高的系統要求(導致大量 Windows 10 用戶不符合升級條件)、強制要求微軟帳戶和網路連線進行初始設定,以及預裝廣告和應用程式等問題而備受爭議。
商業、法規與新創動態
- Epic Games 與三星達成訴訟和解:
- Epic Games 已與三星達成和解,撤銷了對其提起的反壟斷訴訟,該訴訟指控三星與 Google 非法共謀,以破壞第三方應用程式商店。
- 和解是在三星新手機發布會前兩天宣布的,但 Epic 未透露和解的具體細節。
- Epic Games 執行長 Tim Sweeney 在 X 平台上表示,Epic 在撤訴前獲得了三星的某種承諾,解決了 Epic 的擔憂。
- Epic 此前曾明確指出,三星可以透過兩種方式解決其擔憂:一是預設關閉其 Android 手機上的「自動阻擋器(Auto Blocker)」功能,該功能會阻止用戶安裝未經三星授權商店的應用程式;二是建立一個「誠實的白名單(honest whitelisting process)」機制,自動允許合法的應用程式通過三星的屏障。
- 儘管與三星達成和解,Epic 對 Google 的主要反壟斷訴訟仍在進行中。Epic 曾贏得地方法院陪審團的一致裁決,但 Google 正在上訴。
- Ingram Micro 遭受 SafePay 勒索軟體攻擊:
- 全球最大的科技和雲端產品分銷商之一 Ingram Micro 證實,其營運中斷是由於一次勒索軟體攻擊所致。
- Ingram Micro 在經歷了自 2025 年 7 月 4 日(星期四)上午開始的營運中斷後,於 2025 年 7 月 5 日 公開披露了此次入侵事件。
- 此次攻擊被歸因於 SafePay 勒索軟體集團,該集團在 2025 年迅速崛起,並以大型企業為目標。
- 攻擊導致 Ingram Micro 內部系統大範圍中斷,影響了訂單處理和貨物運輸。
- 此次事件突顯了科技分銷生態系統中關鍵參與者的脆弱性,單一漏洞可能在全球市場引起連鎖反應。
- SafePay 的攻擊方式涉及利用內部系統漏洞部署勒索軟體,鎖定組織資料直至支付贖金。若不支付,還可能洩露敏感資訊。
- 這次入侵再次提醒業界,勒索軟體對關鍵基礎設施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公司必須投資於主動威脅檢測、員工培訓和強大的備份系統,以降低長期中斷的風險。
- Jack Dorsey 推出基於藍牙的通訊應用程式 Bitchat:
- 推特(Twitter)的共同創辦人 Jack Dorsey 推出了一款名為 Bitchat 的新式點對點訊息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完全透過藍牙網狀網路運作,無需網路、中央伺服器、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
- Bitchat 旨在實現附近裝置之間的短暫加密通訊。使用者在物理空間中移動時,他們的手機形成本地藍牙叢集,並將訊息從一個裝置傳遞到另一個裝置,即使沒有 Wi-Fi 或蜂巢式服務,也能讓訊息到達超出標準範圍的對等裝置。
- 某些「橋接(bridge)」裝置連接重疊的叢集,從而將網狀網路擴展到更遠的距離。
- 訊息僅儲存在裝置上,預設情況下會消失,並且永遠不會觸及集中式基礎設施,這反映了 Jack Dorsey 長期以來對隱私保護和抗審查通訊的推動。
- 該應用程式的設計使其即使在網路被封鎖時也能繼續運作,為斷電、關閉或監控期間提供了一種抗審查的連接方式。
- 未來的更新將增加 Wi-Fi Direct 功能,以提高速度和範圍。
- Waymo 無人計程車拓展至費城與紐約市:
-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公司於 2025 年 7 月 7 日(星期一)啟動了兩次前往費城和紐約市的「道路之旅(road trips)」,這表明該公司有興趣擴展其自動駕駛服務至美國東北部城市。
- 這些「道路之旅」通常涉及派遣一小隊配備 Waymo 自動駕駛系統的人工駕駛車輛,以繪製新城市的地圖,然後在仍有安全員的情況下進行自動駕駛測試,並將收集到的資料用於改進 AI 駕駛員的性能。
- Waymo 計畫將車輛部署在費城最複雜的地區,包括市中心和高速公路,並在紐約市的手動駕駛測試範圍涵蓋曼哈頓(Manhattan)從中央公園(Central Park)以北到砲台公園(The Battery),以及布魯克林(Brooklyn)市中心的部分地區,同時也將繪製紐澤西州(New Jersey)澤西市(Jersey City)和霍博肯(Hoboken)的部分地區。
- 雖然 Waymo 已在亞特蘭大(Atlanta)、奧斯汀(Austin)、灣區(Bay Area)、洛杉磯(Los Angeles)和鳳凰城(Phoenix)等地提供商業機器人計程車服務,但紐約市的自動駕駛汽車法規目前不允許部署無人駕駛車輛,這對 Waymo 在該市的商業部署構成挑戰。Waymo 正在遊說修改這項法律。
- 蘋果手錶血氧感測功能禁令上訴:
- 蘋果公司正再次嘗試上訴,以推翻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在 2023 年的一項裁決,該裁決因蘋果手錶侵犯醫療科技新創公司 Masimo 的專利而禁止其銷售帶有血氧感測功能的手錶。
- 蘋果在 2024 年被迫將血氧感測功能從其智慧手錶中移除,以恢復 Apple Watch Series 9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在美國的銷售。
- 蘋果公司認為,Masimo 在蘋果於 2020 年發布首款帶有血氧感測器的 Apple Watch Series 6 時正在開發自己的智慧手錶,這一事實不應足以證明禁令的合理性。
- 雖然蘋果手錶的血氧感測器從未達到醫用脈搏血氧儀的精確度,但它是其綜合心臟健康功能套件的一部分,蘋果公司可能希望在未來將其重新引入手錶,作為更宏大健康功能的一部分。
- 科技新創「獨角獸」的回歸:
- 對 Crunchbase 和 PitchBook 資料的分析顯示,2025 年上半年,已有超過 36 家科技新創公司達到超過 10 億美元 的估值,成為「獨角獸」公司,其中 6 月有 7 家,5 月有 6 家,4 月有 4 家。
- 雖然大多數新獨角獸與人工智慧相關,但令人驚訝的是,仍有許多公司專注於其他行業,例如衛星空間公司 Loft Orbital 和基於區塊鏈的交易網站 Kelchi 等,表明市場不僅僅只在 AI 領域出現價值增長。
- 值得注意的案例包括:體育軟體公司 Teamworks(估值 12.5 億美元)、生產資料收集機器人的 Gecko(估值 16 億美元)、預測市場公司 Kalshi(估值 20 億美元)、益生菌汽水公司 Olipop(估值 19.6 億美元)、餐廳行銷軟體公司 Owner(估值 10 億美元)以及機器人平台公司 The Bot Company(估值 20 億美元)。
- Google 在美國生產智慧型手機的失敗案例:
- 回顧 2013 年,Google 透過收購 Motorola Mobility,嘗試在美國德州(Texas)的一家工廠組裝可客製化的 Android 手機 Moto X。
- 當時,高階主管將此計畫描繪為一項「愛國登月計畫(patriotic moonshot)」,承諾加快交貨速度、創造本地工作機會,並象徵性地挑戰蘋果公司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
- Moto X 以語音控制和木質背蓋等客製化功能脫穎而出,Google 希望透過客製化結合美國生產創造競爭優勢。
- 然而,該策略迅速遇到經濟和物流方面的障礙,美國的勞動成本較高,且生產挑戰需要從全球各地引進熟練工程師。
- 儘管初期受到熱烈歡迎,但 Moto X 的銷量遠低於預期,2014 年第 1 季僅售出 90 萬部,遠不及蘋果 iPhone 的 2600 萬部。
- Google 隨後大幅削減了 Moto X 的價格,並裁減了工廠員工,最終於 2014 年初以 29 億美元 將 Motorola 出售給聯想(Lenovo),該工廠也在數月後關閉。
- 前內部人士指出,低銷量和錯誤的假設才是導致失敗的真正原因,而非美國組裝本身。在美國,要快速增加數千名工人以加速生產幾乎不可能,但在中國卻是常規操作。此外,美國缺乏足夠的電子元件供應商,要擴大供應鏈需要數年時間。
資料來源
- Mon. 07/07 – What Did I Miss?
- Bluesky can really keep up with the news now that it has activity notifications
- ChatGPT is testing a mysterious new feature called ‘study together’
- Apple Loses Top AI Models Executive to Meta’s Hiring Spree
- Epic reaches mystery settlement with Samsung days before new Galaxy phones
- CoreWeave to Buy Core Scientific in $9 Billion Deal
- Jack Dorsey launches a WhatsApp messaging rival built on Bluetooth
- Microsoft’s Edge browser now loads sites even faster
- Windows 11 overtakes Windows 10 to become most used desktop OS — 4 years after its controversial debut
- Waymo robotaxis are heading to Philadelphia and NYC
- Apple is still trying to overturn the ban on the Apple Watch blood oxygen sensor
- Ingram Micro Hit by SafePay Ransomware Attack
- New 1.5B router model achieves 93% accuracy without costly retraining
- Android users can now "Jam" together with this new Spotify feature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