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碎碎念 EP21 - 微軟、Amazon裁員潮真相:AI效率革命下的職涯新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對產業與職涯的衝擊逐漸顯現:
    • 大規模裁員背後的人工智慧效率考量: 微軟雖然獲利豐厚,但在 2025 年 5 月和 7 月持續裁員,總數達到數千人,這暗示了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正透過人工智慧實現「以更少人力做更多事」的效率提升。Amazon 執行長也預期人工智慧會導致企業員工減少。
    • 編程職涯面臨的焦慮與轉型: 科技業的裁員潮與人工智慧崛起,讓許多程式設計師,特別是新手,對職涯感到不確定。然而,這也促使職涯轉向更高階的「人類獨創性」和「運算思維」角色,而非僅限於重複性任務。
  2. 人工智慧的道德、隱私與內容品質挑戰日益嚴峻:
    • 著作權與用戶隱私訴訟: 紐約時報與 OpenAI 之間關於 ChatGPT 聊天紀錄的法律戰,引發了對用戶隱私的嚴重擔憂,並可能為未來人工智慧數據的保留樹立危險先例。
    • 人工智慧翻譯與內容生成的缺陷: Crunchyroll 因人工智慧生成的動漫字幕出現嚴重錯誤而飽受批評,凸顯了人工智慧在需要語境和語氣的創意本地化方面的局限性。Google 的 Veo 3 影片生成器也被發現被用於製作並散播帶有種族歧視內容的影片,儘管有防護措施仍難以阻止。
    • 學術界的人工智慧檢測困境: 中國大學廣泛使用人工智慧檢測工具來篩查學生論文,卻頻頻出現「誤報」,導致學生必須「刻意降低」寫作水平,甚至催生了專門規避檢測的灰色產業,引發了對於教育本質和工具可靠性的深刻質疑。
  3. 科技巨頭的策略調整與競爭格局: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串流服務整合與簡化: Amazon 正在關閉獨立的 Freevee 應用程式,並將其內容完全整合到 Prime Video 中,此舉旨在簡化其串流服務並集中資源。
    • 晶片製造業務的戰略調整: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 Lip-Bu Tan 正在考慮一項可能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重大轉變,將其晶圓代工業務的重心從 18A 製程轉向 14A 製程,以期在與台積電的競爭中奪回領先地位並爭取蘋果、輝達等大客戶。
    • 人工智慧市場的多元化與變現: Perplexity 推出了每月 200 美元的超高級訂閱方案,旨在從進階用戶獲利,同時也在人工智慧搜尋市場中與 Google 和 OpenAI 等巨頭展開激烈競爭。
    • 加密貨幣產業的正規化進程: Ripple 已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國家銀行執照和聯準會主帳戶的申請,旨在為其穩定幣 RLUSD 獲得雙重監管,以吸引更多大型機構投資者進入加密貨幣市場。
  1. 全球人工智慧的競爭加劇與人才爭奪戰:
    • 中美人工智慧的「科技冷戰」: 來自中國的 DeepSeek 等人工智慧模型正以「性能幾乎同樣好但價格更低」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獲得用戶,特別是在歐非亞等地區,這加劇了關於中美之間「科技冷戰」的擔憂。
    • 頂尖人工智慧人才的稀缺與爭奪: Meta 公司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向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才提供了極其優厚的薪酬(高達四年 3 億美元),試圖從 OpenAI 等公司挖角,這場人才爭奪戰凸顯了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的稀缺性和巨大價值。
  2. 高等教育體系對人工智慧時代的適應與變革:
    • 電腦科學教育的重塑: 美國各大學,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正在重新思考電腦科學課程,以適應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影響,例如減少對程式語言精通的強調,轉而培養「運算思維」和「人工智慧素養」。
    • 強調人類在人工智慧時代的獨特價值: 教育工作者和產業專家指出,未來的職涯將更側重於人類的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和創造力,學會引導人工智慧而非被其取代,這將成為成功的關鍵。

 

科技公司動態與商業策略

  1. Amazon 串流服務的整合策略:
    • Amazon 預計將在 2025 年 8 月關閉其獨立的 Freevee 應用程式,此免費、有廣告支援的串流服務將不再作為獨立平台存在。
    • 這項決定是 Amazon 簡化其服務組合和集中內容策略的一部分,所有 Freevee 的節目、電影和直播電視內容都將轉移到 Prime Video 上,並且無需 Prime 訂閱即可免費觀看。
    • Freevee 最初於 2019 年推出,當時名為「IMDb TV」,並在 2022 年才更名為 Freevee。此舉顯示了大型科技公司在競爭激烈的串流市場中,傾向於透過整合來強化其核心產品線。
  2. Intel 晶片製造業務的關鍵轉向:
    •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 Lip-Bu Tan 正在考慮對其晶圓代工業務進行一項可能耗費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重大戰略調整。
    • 該計畫可能涉及停止向外部客戶推銷其已投入大量資金開發的 18A 晶片製造製程及其變體 18A-P。
    • 自 2025 年 3 月上任以來,Lip-Bu Tan 便積極削減成本並尋求重振這家長期陷入困境的美國晶片製造商的新途徑。
    • 他發現,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重金押注的 18A 製程對新客戶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尤其是在競爭對手台積電的 N2 技術按時投產的情況下。
    • 作為應對措施,Tan 傾向於將更多資源集中於 14A 製程,英特爾預計該製程將對台積電產生競爭優勢,以期爭取蘋果和輝達等目前依賴台積電代工的大客戶。
    • 英特爾董事會預計在 2025 年 7 月討論這些選項,但鑑於其複雜性及涉及的巨額資金,最終決定可能延至秋季會議。
    • 儘管如此,英特爾仍將按照既定計畫生產 18A 晶片,包括其內部晶片,以及為 Amazon 和微軟承諾生產的少量晶片。
    • 此項審議凸顯了 Lip-Bu Tan 為使英特爾重回正軌所面臨的巨大風險和潛在成本,特別是在 2024 年英特爾經歷了自 1986 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後。
  3. Perplexity 在人工智慧訂閱市場的布局:
    • Perplexity 於 2025 年 7 月 2 日推出每月 200 美元的「Perplexity Max」訂閱方案,旨在鎖定其人工智慧服務的進階使用者。
    • 此方案提供了無限使用其試算表和報告生成工具 Labs,以及搶先體驗新功能(包括即將推出的人工智慧瀏覽器 Comet)的權限。
    • 此外,Max 訂閱者還將優先使用 Perplexity 服務中最新、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模型,例如 OpenAI 的 o3-pro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 Opus 4。
    • Perplexity 成為繼 OpenAI(其 ChatGPT Pro 方案同樣每月 200 美元)、Google 和 Anthropic 之後,最新一家推出超高級訂閱方案以從高價值用戶獲利的典型人工智慧提供商。
    • 該公司在 2024 年主要透過每月 20 美元的 Pro 方案產生了約 3,400 萬美元的營收,但同時也消耗了約 6,500 萬美元的現金。
    • 現金消耗主要源於雲端伺服器和向其他人工智慧模型供應商(如 OpenAI 和 Anthropic)支付的巨額費用。
    • 儘管 Perplexity 在 2025 年 1 月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已達 8,000 萬美元,但其營收仍需大幅增長才能支撐其高達 140 億美元的估值。
    • 人工智慧搜尋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Google 和 OpenAI 都在此領域投入大量資源,這意味著 Perplexity 的成功將取決於其能否在與人工智慧提供商合作的同時,有效區隔市場並擊敗它們。
  4. 特斯拉交車量大幅下滑:
    • 特斯拉在 2025 年第 2 季的全球汽車交車量年減 13.5%,總計 384,122 輛,未達市場分析師預期的 387,000 輛。
    • 這標誌著該公司汽車銷售的持續急劇下滑,即使特斯拉正努力轉向自動駕駛汽車業務,並嘗試透過車輛更新和低成本融資來刺激客戶興趣,銷售困境依然存在。
  5. Figma 首次公開募股的影響:
    • 設計協作平台 Figma 已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計畫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為 FIG。
    • 該公司在 2025 年第 1 季表現強勁,營收年增 46% 達到 2.282 億美元,淨利則年增 233% 至 4,490 萬美元。
    • Figma 的 IPO 被市場高度期待,部分原因在於其快速的增長率和高私人市場估值。
    •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底,Adobe 以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 的計畫因英國監管機構的擔憂而終止,Adobe 因此支付了 10 億美元的終止費。
    • Figma 執行長 Dylan Field 表示,此舉是為了打破「許多優秀公司無限期保持私有」的趨勢。
    • 如果 Figma 的 IPO 表現良好,將對整個科技業的 IPO 市場產生正面的提振作用,特別是對於軟體即服務(SaaS)公司而言。

 

人工智慧的影響與挑戰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微軟裁員與人工智慧對勞動力的影響:
    • 微軟於 2025 年 7 月 2 日宣布裁員約 9,000 名員工,約佔其全球員工總數的 4%,此前在 2025 年 5 月已裁減約 6,000 個職位。
    • 儘管微軟的財務狀況依然強勁,市值接近 3.7 兆美元,且其 Azure 雲端服務和生產力軟體訂閱業務驅動了顯著的營收增長,但裁員仍持續發生。
    • 此次裁員被視為科技業就業市場緊縮的進一步跡象,並可能與微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巨額投資及其對勞動力效率的影響有關。
    • 例如,微軟的人工智慧程式編寫工具 GitHub Copilot 已經擁有超過 1,500 萬用戶,其高效性被公司高層公開讚揚。
    • Amazon 執行長 Andy Jassy 也曾表示,隨著公司廣泛使用人工智慧提高效率,企業員工數量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減少。
    • 這些趨勢暗示了人工智慧可能正在取代科技公司內部的部分入門級工作,促使企業在保持甚至提升獲利能力的同時進行員工結構調整。
  2. 人工智慧在創意內容中的品質與道德問題:
    • Crunchyroll 的動漫內容字幕出現了明顯由人工智慧生成的錯誤,包括錯別字、生硬的措辭,甚至直接出現「ChatGPT 說」的字樣。
    • 此事件凸顯了人工智慧在本地化等創意任務中,若缺乏人類監督,可能導致嚴重的品質問題,因為本地化不僅是字詞翻譯,更涉及語氣、節奏、潛台詞等文化層面。
    • 粉絲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與他們對付費串流平台應有品質的期望不符。
    • 儘管 Crunchyroll 總裁曾承諾不會在「創意過程」中使用人工智慧,但這次事件顯示出公司可能低估了本地化工作的複雜性。
    • 此外,Google 的 Veo 3 影片生成器被發現被濫用於生成帶有種族歧視和反猶太刻板印象的影片,並在 TikTok 等平台廣泛傳播。
    • 儘管 Google 和 TikTok 都有明確的「禁止使用政策」和「社群守則」來約束仇恨言論,但由於提示的模糊性和人工智慧對微妙刻板印象的理解不足,這些防護措施仍未能完全阻止此類內容的生成與傳播。
    • 這引發了人們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防護措施」有效性的擔憂,以及社交媒體平台在內容審核方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3. 人工智慧檢測工具的可靠性爭議與學術誠信挑戰:
    • 中國各大學正在廣泛使用人工智慧檢測工具來篩查學生的畢業論文,並規定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超過一定比例(例如 30%)的論文將被拒絕。
    • 然而,許多學生,包括只少量使用人工智慧潤飾或完全手寫的學生,都遭遇了「誤報」的情況,導致他們必須「刻意降低」寫作水平,將作品改寫成笨拙、不自然的句子以通過檢測。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一些提供人工智慧檢測服務的公司,例如重慶維普和 PaperPass,也同時提供人工智慧內容「降低」服務,以幫助學生規避這些檢測,形成了一個「賺錢循環」。
    • 這不僅讓學生感到困惑和壓力,甚至有學生為此支付了數百元人民幣的「人工改寫」費用,卻發現內容變得語無倫次,充斥著荒謬的錯誤(例如將「半導體」改為「0.5 導體」)。
    • 中國知網等主要檢測平台也坦承其「檢測結果可能包含錯誤」。
    • 這種不可靠的人工智慧檢測工具被大規模採用,引發了教育界關於其公平性和對學術誠信真正影響的激烈辯論,一些教授擔心這會向學生傳達錯誤的訊息,即人工智慧是一種「可恥」的工具,阻礙其正常討論和應用。
  4. 紐約時報與 OpenAI 訴訟案中的隱私與法律先例:
    • 紐約時報在與 OpenAI 的著作權侵權訴訟中,成功獲得法院命令,允許其搜尋 OpenAI 旗下 ChatGPT 的已刪除和臨時聊天紀錄,以作為潛在證據。
    • 美國地方法院法官 Sidney Stein 駁回了 OpenAI 關於這項命令將「放棄長期隱私規範」的主張,並指出 OpenAI 的用戶協議本身就允許資料因法律程序而被保留。
    • 這一裁決對 OpenAI 構成重大壓力,因為分享聊天紀錄可能暴露更多侵權內容,從而增加潛在的損害賠償金額,也可能揭示人工智慧輸出錯誤資訊的頻率。
    • 雖然 OpenAI 和紐約時報都希望縮短資料保留時間,但這項命令本身的強制性保留讓數十億條原應被刪除的聊天紀錄得以保存,引發了廣泛的隱私擔憂。
    • 消費者隱私律師 Jay Edelson 強烈批評法院裁決,認為這項命令對用戶隱私構成巨大威脅,且其證據價值可能並不高,反而「改變了人們日常使用的產品」。
    • Edelson 警告,儘管 OpenAI 可能擁有較好的安全防護,但「律師在資料安全方面出了名的差」,由律師處理「地球上最敏感的資料」並防範駭客,這種情況「令人不安」。
    • 他指出,即使大多數用戶的聊天紀錄不會被納入樣本,但僅僅是被納入的威脅,就可能促使一些用戶重新考慮如何使用人工智慧服務,甚至轉向 OpenAI 的競爭對手(如 Anthropic 的 Claude 或 Google 的 Gemini)。
    • Edelson 認為,這項命令最「諷刺」的可能結果是,新聞界原告或許希望藉此威脅 OpenAI 的業務,迫使其達成和解。
    • 此外,這項命令還創下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先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工智慧數據在訴訟中被凍結,從而影響更多用戶的隱私。
    • Edelson 還批評法院在裁決中「奇怪地」將企業用戶排除在外,這意味著「大企業的資料都保持私密,無人能碰」,而「只會侵犯普通大眾的隱私」,他認為這是「令人非常反感」的差別待遇。
    • 他質疑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對用戶隱私的真實態度,認為儘管 Altman 曾指責紐約時報「不喜歡用戶隱私」,但其公司行動更多是出於財務動機,而非真正關心消費者隱私權。

 

產業競爭與全球格局

  1. 加密貨幣公司 Ripple 尋求主流金融認可: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 Ripple 已向美國貨幣監理署(OCC)提交了國家銀行執照的申請,此舉標誌著加密貨幣公司尋求融入主流金融體系的趨勢。
    • Ripple 營運跨境支付業務,並發行了美元支持的穩定幣 RLUSD。
    • 目前,RLUSD 主要受紐約金融服務部進行州級監管,但若能獲得國家信託銀行執照,RLUSD 將同時受到美國貨幣監理署的監管,實現「雙重監管」。
    • Ripple 的穩定幣高級副總裁 Jack McDonald 表示,這種雙重監管模式將為穩定幣市場設定新的透明度和合規標準,並預期隨著國會推動穩定幣立法,將吸引更多資金雄厚的投資公司和機構進入該市場。
    • 此外,Ripple 的子公司 Standard Custody & Trust Company 也申請了聯準會的主帳戶,若獲批,將允許 Ripple 直接將儲備金存放在聯準會,並能在正常銀行營業時間之外發行和贖回穩定幣。
    • 目前,美國僅有加密貨幣託管公司 Anchorage Digital 獲得了聯邦銀行執照。
  1. OpenAI 譴責 Robinhood 擅自銷售「OpenAI 代幣」:
    • OpenAI 公開且強烈譴責 Robinhood 銷售「OpenAI 代幣」的行為,明確表示這些代幣並不代表 OpenAI 的實際股權。
    • OpenAI 透過其官方新聞室 X 帳戶發布聲明,強調他們未與 Robinhood 合作,也未參與或認可此代幣銷售,任何 OpenAI 股權的轉讓都需要其批准,而他們並未批准任何此類轉讓。
    • Robinhood 稍早宣布將在歐盟向散戶投資者銷售包括 OpenAI、SpaceX 等私人公司的「代幣化股票」。Robinhood 聲稱此舉旨在讓大眾透過區塊鏈接觸到這些私人公司的股權。
    • 然而,Robinhood 發言人後續解釋,這些代幣是透過 Robinhood 持有的「特殊目的載體(SPV)」的股權,為散戶提供間接接觸私人公司股權的機會,這意味著投資者並非直接持有 OpenAI 的實際股票。
    • SPV 股權本身並不等同於直接的公司股票所有權,且 SPV 的股價也可能與實際公司股票的價格存在差異。
    • 此事件凸顯了私人公司對於任何可能影響其股權估值或暗示未經授權股票銷售行為的敏感性。
  2. 中美人工智慧的全球競爭與人才爭奪戰:
    •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來自中國的人工智慧模型,特別是 DeepSeek 等公司,正在全球市場上日益受到歡迎。
    • 在歐洲、中東、非洲和亞洲等地區,越來越多的跨國銀行(如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公立大學開始將中國公司的大型語言模型作為美國產品(如 ChatGPT)的替代方案。
    • 即使是 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和 Google 等美國主要的雲端服務提供商,也向其客戶提供 DeepSeek 的模型,儘管美國政府因資料安全疑慮而限制其在部分政府設備上使用。
    • 儘管美國在運算半導體、尖端研究和資金獲取方面佔據優勢,被廣泛視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黃金標準」,但中國公司正透過提供「性能幾乎同樣好但價格更低」的產品來搶奪市場佔有率。
    •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 2025 年 6 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在人工智慧的兩個關鍵基礎(資料和人力資本)上具有競爭優勢。
    • 這場競爭正在將世界推向「科技冷戰」的道路,各國可能需要在美國或中國的人工智慧系統之間做出選擇。微軟總裁 Brad Smith 指出,「誰先達到目標,誰就將難以被取代。」
    • OpenAI 甚至發布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Jepu AI 正在新興市場建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其目標是「在美國或歐洲競爭對手進入之前,將中國系統和標準鎖定在新興市場」。
    • 在人才層面,Meta 與 OpenAI 之間的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才爭奪戰尤為激烈。Meta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據報導向頂尖人才提供了高達四年 3 億美元、第一年總薪酬超過 1 億美元的驚人報價。
    • Zuckerberg 承諾「無限資源」的誘惑在需要大量 GPU 運算資源的人工智慧產業中極具吸引力,而 OpenAI 的研究人員則抱怨其執行長 Sam Altman 在 GPU 資源承諾上缺乏兌現。
    •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內部備忘錄中承認 Meta 確實挖走了一些優秀人才,但強調 Meta 並未成功招募到其名單上的頂尖人才,並批評 Meta 的做法將導致「深層次的文化問題」。
    • Altman 則強調 OpenAI 的「使命導向」文化和其專注於「以良好方式建立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獨特願景,認為「傳教士將戰勝僱傭兵」。他還表示 OpenAI 將重新評估其研究組織的薪酬,並認為 OpenAI 股票的「上漲空間」遠超 Meta 股票。
    • 這場人才爭奪戰不僅是薪資的競爭,更是對公司文化、資源承諾和長期願景的考驗,其結果將對全球人工智慧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人才與教育的未來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編程職涯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不確定性與轉型:
    • 當前科技產業的裁員潮以及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讓許多程式設計師,特別是剛入行的新手,對其職涯未來感到焦慮和不確定。
    • 儘管過去科技職位被視為穩定且需求高,但現在市場變化迅速,例如微軟裁員數千人,其中部分原因可能與人工智慧提升效率有關。
    • 一位資深軟體開發者分享了他的經驗,儘管最初對 GitHub Copilot 等人工智慧工具感到恐慌,擔心被淘汰,但他將這種恐懼轉化為學習和成長的動力。
    • 他認為,人工智慧將主要負責「繁瑣工作」,從而解放人類,使其能夠專注於創造性、提出新想法和發明,這不是威脅,而是加速人類潛力實現的巨大機會。
    • 作者提出了一個「巨大、共享的大腦」概念,認為每一次知識分享(例如部落格文章、論壇問答、GitHub 專案)都在為這個全球知識庫貢獻,人工智慧模型將吸收這些資訊,使得個人的解決方案和想法成為人類共享智慧的一部分。
    • 為在新世界中茁壯成長,他提出了三個關鍵策略:
      • 成為「情境大師」: 學習收集和組織個人資料、筆記、想法,建立可搜尋的資料庫,以提高與人工智慧互動的效率和思考能力。
      • 學會成為「牧羊人」: 對於程式設計師,這意味著要「極其擅長描述問題並引導人工智慧生成解決方案」;對於非工程師,則是要「學習發現自動化機會並建立人工智慧代理來處理它們」,所有人都需具備「發明的心態」。
      • 警惕「大腦萎縮」: 提醒人們不應讓工具完全取代思考,而是將人工智慧作為加速器、研究助理和協同程式設計師,但絕不能取代個人的好奇心和獨創性。
    • 最終,他認為選擇成為程式設計師並非錯誤,儘管軟體創建的門檻會降低,但這不會貶低該專業,而是會使其轉型。解決問題、批判性思考和運用人類獨創性的人才需求將比以往更高,編程職涯的未來不是被機器取代,而是被機器「放大」。
  2. 美國大學電腦科學教育的重塑:
    •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興起,美國各大學,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正在重新思考其電腦科學課程。
    • 主要討論方向包括:減少對傳統程式語言精通的過度強調,轉而專注於「運算思維」和「人工智慧素養」的培養,以及設計將運算技能融入所有專業的「混合課程」。
    • 這種轉變的緊迫性也源於近年來科技業就業市場的緊縮,特別是入門級職位,因為科技公司已開始更多地依賴人工智慧來完成部分程式編寫工作。
    • 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認為,電腦科學學科未來可能會擴展,更像文科,著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在支持一項名為 Level Up AI 的新計畫,旨在重新構想大學如何教授人工智慧,目標是培養更多具備人工智慧知識的勞動力。
    • 這項計畫強調,未來的電腦科學教育將重點放在教導學生如何分解問題、有效利用資料,以及理解人工智慧的運作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 儘管有學生曾將人工智慧作為完成作業的捷徑,但許多人後來意識到獨立編寫和調試程式碼的價值。
    • 史丹佛大學的專家 Alex Akin 預期,人工智慧最終將「民主化軟體創建」,意味著雖然傳統程式設計工作可能減少,但各行各業將有更多人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建立客製化應用程式,從而擴大「誰是程式設計師」的定義。 

資料來源

  1. Microsoft to Lay Off About 9,000 Employees
  2. TikTok is Being Flooded with Racist AI Videos Generated by Google's Veo 3
  3. Tesla's Global Vehicle Deliveries Plunged in Second Quarter
  4. OpenAI Condemns Robinhood's 'OpenAI Tokens'
  5. Perplexity Launches a $200 Monthly Subscription Plan
  6. Amazon is shutting down its Freevee app in August
  7. NYT to start searching deleted ChatGPT logs after beating OpenAI in court
  8. Exclusive: Intel's new CEO explores big shift in chip manufacturing business
  9. Chinese students are using AI to beat AI detectors
  10. ChatGPT faceplants while translating Crunchyroll anime, and some viewers are demanding human localization
  11. Ripple Seeks a U.S. Banking License, Adding to List of Crypto Companies
  12.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Coding Careers and Why I'm Still Hopeful
  13. Wed. 07/02 – In Meta v. OpenAI, Who’s Desperate And Who’s Scared?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技碎碎念
4會員
71內容數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科技碎碎念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美感,更是驅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動力!從人本數位性到生態永續轉型,六大設計趨勢正引領我們邁向更包容、更智慧、更永續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7/02
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美感,更是驅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動力!從人本數位性到生態永續轉型,六大設計趨勢正引領我們邁向更包容、更智慧、更永續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7/02
[AI工具] 從xTiles到Gamma.app,提升工作效率與創造力 [市場趨勢] Oracle贏得300億美元雲端合約,Meta投入超級智慧研究 [應用挑戰] AI幻覺與記憶問題可能導致不可預期行為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AI創新與影響!
Thumbnail
2025/07/02
[AI工具] 從xTiles到Gamma.app,提升工作效率與創造力 [市場趨勢] Oracle贏得300億美元雲端合約,Meta投入超級智慧研究 [應用挑戰] AI幻覺與記憶問題可能導致不可預期行為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AI創新與影響!
Thumbnail
2025/07/01
[ChatGPT] 發想、快速研究的最佳助手 [Reclaim.ai] 排程和習慣管理的時間大師 [Fireflies.ai] 會議記錄與摘要的全能幫手 [Murf AI] 高效生成自然語音旁白 [Frase AI] 創作與SEO優化的利器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科技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5/07/01
[ChatGPT] 發想、快速研究的最佳助手 [Reclaim.ai] 排程和習慣管理的時間大師 [Fireflies.ai] 會議記錄與摘要的全能幫手 [Murf AI] 高效生成自然語音旁白 [Frase AI] 創作與SEO優化的利器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科技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AI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營運模式,不僅大企業,中小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2.Amazon案例:通過AI和自動化,在減少員工的同時提高了營收和效率。 3.AI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機會: 自動化重複性工作 改善客戶體驗 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個性化推薦提升顧客滿意度
Thumbnail
1.AI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營運模式,不僅大企業,中小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2.Amazon案例:通過AI和自動化,在減少員工的同時提高了營收和效率。 3.AI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機會: 自動化重複性工作 改善客戶體驗 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個性化推薦提升顧客滿意度
Thumbnail
微軟 Q2財報市場看到了什麼問題?Azure 雲端成長放緩是泡沫要爆了?你可能想得太多
Thumbnail
微軟 Q2財報市場看到了什麼問題?Azure 雲端成長放緩是泡沫要爆了?你可能想得太多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 台印度簽MOU 移工來源國+1|工商時報 - ASML 超越應材,成全球最大晶圓廠設備製造商|科技新報 - OpenAI推「文字生成影音」 包含複雜場景、特定動作等正確細節|經濟日報 - Satya Nadella 任微軟 CEO 十周年,他做對哪 4 件事讓公司市值翻 10 倍?|INSIDE
Thumbnail
- 台印度簽MOU 移工來源國+1|工商時報 - ASML 超越應材,成全球最大晶圓廠設備製造商|科技新報 - OpenAI推「文字生成影音」 包含複雜場景、特定動作等正確細節|經濟日報 - Satya Nadella 任微軟 CEO 十周年,他做對哪 4 件事讓公司市值翻 10 倍?|INSIDE
Thumbnail
《紐約時報》控告微軟, 大量使用他們的報導文章去訓練AI, 他們宣稱這是侵權的非法行為。
Thumbnail
《紐約時報》控告微軟, 大量使用他們的報導文章去訓練AI, 他們宣稱這是侵權的非法行為。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