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國前總統川普公布了針對部分國家的新稅率。其中令人意外的是,日本的稅率被調高至 25%,比原本談的 24% 還多出 1%。這使得日本與韓國的稅率同步。而台灣是否也會列入其中,目前尚未明朗,但從整體國際局勢來看,筆者感到並不樂觀。
長期以來,除了台積電撐起的半導體產業外,台灣的多數行業都在逐漸走下坡,尤其是觀光與餐飲業。薪資長期偏低,生活成本節節攀升,讓年輕一代看不到希望。即使看似在 AI 浪潮中分到一杯羹,但實際上我們僅在硬體製造領域具有優勢,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大型語言模型、AI 軟體技術,而這些核心技術早已被美國與中國主導。

高房價問題也未見解方,北部城市的房價對一般人而言早已遙不可及,階級分化愈發嚴重。這種現象直接壓縮了年輕人的未來想像空間,讓努力變得失去意義。
而當國家面臨多重危機時,政治更應該展現解方與擔當。但令人遺憾的是,近期的大規模罷免運動,雖然針對執政黨提出質疑是應該的,但反對黨本身並未提出可行改革,反而對重要議題避重就輕。例如國防預算遭到縮減、對中國頻頻釋出善意、唱衰台灣,這些舉措讓人憂心,是否正一步步削弱台灣的民主防線?
我們不能忘記香港的前車之鑑。中國政權的統治並未保障基本人權與自由,反而是一個以言論箝制、強勢政治為主軸的極權體系。當台灣的立法委員與中國有過多政經往來,甚至在國際立場上與中國一致,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民代,是否還能代表台灣人民?
筆者相信每個政黨中都有正派的人士,但民主制度需要的是負責任、對國家未來有遠見的立委,而不是只會呼應對岸、缺乏本土立場的政客。這次罷免的目的,不是單純政黨對決,而是清除對台灣未來毫無作為甚至危害的政治人物。
更令人不解的是,白營部分人士甚至與藍營站在同一陣線,公開反對罷免行動。若自詡為新政治,應該為自己爭取空間與機會,何以倒向護航過去老舊勢力,這難免讓人懷疑是否涉及背後的政治利益交易。
戰爭並不一定是炮火四起才開始。台灣早已在經貿、認知、外交與政治上遭遇全面性的挑戰。烏俄戰爭、以伊衝突正在提醒我們:國際秩序並不穩定,小國若無自強之志,很快就會成為博弈下的犧牲品。
台灣未來的希望,必須建立在自立自強之上。不論是產業創新、社會改革、民主鞏固、國防意識,都必須有堅定一致的方向與行動。
罷免無效的人,是為了讓有能力的人出現。只有移除那些無所作為、缺乏主體意識的立委,我們才能重新走上康莊大道。否則,若只是選擇逃避與妥協,終究只是一步步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