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拔~我在學校玩積木!」
(👨爸爸回應:「喔~那你有蓋什麼嗎?」)
「我用積木蓋城堡!」
(👨爸爸回應:「哇,什麼顏色的呢?」)
「藍色的!」
這是我們家兩歲半的誠誠放學後和爸爸的對話。
身為語言治療師的媽媽,當下天線立刻打開⚡不是在數詞彙、也不是在看句子多長,而是──哇!他可以有邏輯地進行三輪對談了耶!
這樣的三輪對話,看似日常,卻蘊含著語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除了主動開啟有興趣的話題外,孩子還展現出等待、理解話語、延續主題的能力**,並能維持三回合以上的輪流對談!**
🧠【語用小教室】什麼是「輪替對話」?
「輪替對話」(turn-taking)是語言互動的基礎。簡單來說,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就好,而是要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接著講出有關聯的新句子。
👶 一歲多的孩子就可能會「你講完我哼一聲」的基本互動。
但要到兩歲半以後,才能逐漸出現語意連貫的三輪對話,這是一種語用能力的進展。
其中包含了:
- 聽理解(知道對方說什麼)
- 保留話題(記得在講什麼)
- 回應與延伸(不只是說原句,而是推進內容)
🔍 輪替能力的萌芽其實是慢慢長出來的:
第一次注意到誠誠有這種多輪對話萌芽,是在他約 2 歲 3 個月大時:
(👩🏻媽媽問:「我們在坐什麼車?」)
「計程車~🚕」
(👩🏻媽媽問:「我們要去做什麼?」)
「我們要去看醫生。」
(👩🏻媽媽問:「答對了~要去哪裡看醫生?」)
「……我們要去哪裡看醫生呢?」
(👩🏻媽媽回應:「去診所看醫生喔。」)
「診所看醫生~」
(👩🏻媽媽說:「你說 ya~」)(其實是媽媽詞窮了🤣)
「ya~……Happy birthday to you 欸~」
這段小對話,可以看到那時的他還比較依賴重複大人的話來「撐住」話題(像「我們要去哪裡看醫生呢?」、「診所看醫生~」)
語言內容與邏輯逐漸串聯,但也會突然轉彎到別的歌詞(笑)。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目前也常「重複、反問、離題」,那很正常喔!
🧡【研究時的小插曲】
輪替對話不是一件「會了就會了」的事,還和互動對象有關。當年我設計溝通發展問卷時,有一題是:「您的孩子可以跟別人進行輪流對話(三個回合)嗎?」
結果有家長問:「別人?誰啊?😅」
也有不少回覆:「跟大人可以(要熟的人),跟兄弟姊妹或小朋友不行。」
這很正常。對話輪替的展現,跟對象是否會接話、願不願互動,其實息息相關。
有些孩子看似話很多,但會「答非所問」、一直說自己的事、離題,那就可能需要留意:
- 是不是理解力跟不上?
- 還是注意力、社交動機的問題?
🧡【家長可以怎麼做?】
語言是用來互動的,比起說很多詞彙、漂亮的句子,不如先讓對話「跑起來」!
你可以這樣試試看:
- ✅ 延續孩子說的內容:「是喔~你蓋城堡,那是什麼顏色的呢?」引導孩子再多說一句。
- ✅ 避免語速太快、語法太複雜,太成人式的說法孩子聽不懂,就容易沉默或岔題。
- ✅ 如果孩子卡住了,不急著換話題,等個 3~5 秒,或試著用不同說法再問一次,看看哪一種方式他聽得懂、想回應。
重要的是──**不要急、不要逼、不要預設孩子不會講。**有時大人太快接話,就錯過孩子金句爆發的時刻啦!
📌【後記】
育兒日常中,我們常在意孩子會不會說字、會不會說完整句子,但語言的真正魔法,是來自「互動」:
你一句、我一句,說著說著,就讓關係更加親密。
📍小提醒
2歲~3.5歲左右,孩子多半會出現與大人「輪替對話2~3回合」的能力。
但每個孩子步調不同,對象、情境、心情也都會影響。
如果你發現孩子常常無法持續對話,不妨先試試上述方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