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劇透
《喵的奇幻漂流》(2024) 是一套拉脫維亞冒險奇幻電影,採用免費3D開源軟體Blender製作,充滿驚喜,成為奧斯卡今年最佳動畫,實至名歸。
電影原片名為《Staume》,英文為《Flow》。「Staume」是拉脫維亞文,意指大自然中的流動水源,象徵著流動、變化與生命力。作品出自拉脫維亞動畫師金茲 · 齊巴洛迪斯( Gints Zilbalodis )之手,縱然導演尚未直接解答,但《喵的奇幻漂流》被公認為齊巴洛迪斯在表達對自然環境在的人文關懷,以及全球暖化而作出探問。
電影世界裡,人類均「神隱」了,但殘餘沉寂的荒廢建築,各種細節都示意人類曾經存在。導演刻意把「人類」消失鏡頭前,各種動物面對水災,在文明的頹垣敗瓦間掙扎求存。雕塑家的工房人去樓空,只剩一棟棟孤獨的貓雕塑,以及桌上一幅小貓素描。主角小黑貓懂得爬上樓閣的木床上恬睡,讓觀眾聯想,工房是否黑貓原本的家?牠的主人去了哪裡?是世界經歷氣候崩潰,人類被逼撤出後,留下小動物自生自滅嗎? 齊巴洛迪斯及團隊刻意模糊化故事在哪個時期發生,世界被一片荒蕪圍繞,讓觀眾自由地想像。當觀眾以為災難已過時,片尾埋下伏筆,展現水災再度重演。如這兩天發生的美國德州洪災,全球暖化正在比我們想像中更有逼切性。
選角組合也許是導演對生物共棲、環境互依作出的比喻。五類動物可代表大自然不同面向:水豚代表河流和沼澤地,又象徵「海」;環尾狐猴來自熱帶雨林,象徵「陸」;秘書鳥來自「大草原」,象徵「空」;黑貓和金毛尋回犬象徵「都市化」和「人類的同伴」。五位主角拼在一起,在汪洋大海中搭上小木舟、獵食、睡覺,踏上漂浮旅途,經歷不安與恐懼,偶爾被大自然的美麗治癒,或被萬物競爭的宿命叫醒 ...... 也許導演希望呈現人類與生態萬物「同坐一條船」,只有生態共生,互相協調及平衡,才能渡過難關、普出未來。

電影沒有一句對白,觀眾要集中觀察動物主角的神情動作、舉手投足,了解牠們內心所想。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貓奴,筆者每天也如是者觀察家貓的心情、想法和要求,想不到在看電影時也應用上此技巧。當然,故事不免加插一些「人類添加的敘事元素」:主角們臉上偶爾展現一些人類的表情;貓和狗的特質和性格相對寫實,而秘書鳥雖則是群居動物,卻不會爭權奪位而傷害同伴; 環尾狐猴相當有活力,卻沒有收藏閃亮寶藏的習性。除了故事本身是虛構外,這些都是導演的故事敘述手法之一,以有效製造張力及和解,可以理解。
災難雖然不幸發生,荒蕪中卻蘊含細碎詩意,令作品細膩且動人。如石縫中頑強生長的植物,破壁殘垣間成就一片青蔥林木;排洪過後藍天白雲、大樹從水底壯麗地重現眼前。彩蛋暗示世界再次經歷水浸而後生的周而復始,但這次,小動物們有彼此作伴。齊巴洛迪斯在訪問提到,他選定電影作為他的藝術媒介,好表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未能盡訴的情感,而戲中的細節,充分反映到導演豐富的內心世界,不需言語仍可呈現。

大自然如此神聖,又如此無情。戲中的一幕裏,在小貓的夢裡,一群鹿圍著小黑貓在草地上繞行( circumamublation ),除了代表祈禱、膜拜等神聖意象,又帶永續循環的哲學意味 。我樂見導演未有迴避呈現大自然的殘酷,如動物捕食及爭奪獵物、霸佔地盤等,展示每個個體頑強的、根本的生命力。縱然環境受到破壞,大自然的定律終歸永恆不變。
齊巴洛迪斯年僅31歲,在他年幼時,拉脫維亞尚未開設動畫學校,齊巴洛迪斯於是選擇自學動畫、音效設計與音樂創作,並於2010年,以16歲之齡推出首套短片《 Rush 》。九年後,他推出首套長篇電影《 Away 》,自己一手包辦導演、監製、編劇、配樂、攝影及剪輯,能力相當驚人,全能之士非他莫屬,亦提點筆者:在創作路上 no excuses ,別人 one-man band 也做得到!

《喵的奇幻漂流》團隊赢了奧斯卡後在拉脫維亞拍攝慶祝。相片來源:網上圖片
開源軟體製作的作品質素之標青令人驚嘆。無論戲內自然景觀的細緻、湖水的清澈,抑或動物之間的靈巧互動,都非常耐看,扣人心弦。作品由五隻動物擔任主角,整套作品沒有一句對白,卻不沉悶。製作人在主角的神態舉止上花了很多研究工夫,各動物的動作神態均栩栩如生。看到小黑貓在床上捲起身子睡覺時,筆者內心瞬間被融化..... 和家貓的一舉一動實在太神似了!
最後,觀看完電影的你,會如何回應導演的探問?
文:Theo |圖片:《喵的奇幻漂流》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