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從靈性學習開始療癒心理,但僅靠靈性成長的觀點總是讓我感覺不太踏實,雖然是有效的,不過當要推薦給他人時,卻又覺得有點飄忽,好像無法有力的說服完全沒接觸過的人,這本書結合蘇予昕心理師「心理諮商+心理學+能量學」的經驗,讓一直困擾我不知如何解釋的心靈法則能用心理學的角度去詮釋。
先照顧好自己,再影響他人
如果要先為這本書做個總結,我會說是「先照顧好自己,再影響他人」,就像空難、船難,一定要是自己先帶好氧氣罩、穿好救生衣,接著才是去幫助他人。同時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改變的悖論」,就是當你先尊重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心靈,身邊的人其實會因為你的改變而引發自身的改變;但是當你的目標是改變他人的心理,沒有先從自己改變,那結論一定是失敗。
如果覺得自己真的沒問題怎麼辦?那就從保護自己的能量場開始,讓情緒與干擾像個訪客短暫停留,讓他來去自如,學習建立界線並站穩自己的需求,才能不受波及。
從情緒發現限制性信念
有時候因為外界眼光,我們經常壓抑哭泣、憤怒、無力...等負面感受,時刻提醒自己要當個「情緒穩定又充滿能量」的人,但是七情六慾是人類的原廠設定,除非真的已經到了通透世界的開悟狀態,不然只有當事人知道心裡的烏雲積了多厚,像下雨前的天氣,看似風平浪靜,但你的身體早就透過悶熱難耐感受到,積雲最後總是要通過降雨釋放。(作者非常推廣大家哭泣唷!)
整理了書中從情緒覺察釋放限制性信念的自我檢測方法,範例如下:
事件引發情緒,情緒源於信念,透過步驟拆解再到破解,是可以透過時間逐步清理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讓子彈飛一下
為什麼要破解不再適合自己的信念?因為這樣才能重新植入新的適合自己的信念。重建正向信念是為了擺脫自我限制,提高配得感,才不會一直往負面的表象鑽牛角尖,當勇氣提升,也會提高自己成長與跨出步伐的動力~
作者也邀請我們填空,寫下我們在各個層面想建立的正向信念,如果你沒有任何束縛與需要顧及的現實壓力,你想用什麼信念創造實相呢?整理的範例如下:
福禍相倚,無需定義。明確知道自己的渴望,才能從花花世界找出活成喜歡的樣子的路徑,或許最後過程如何起伏也不重要了,我們想要怎麼樣的幸福,儘管去尋找就是了。
最後,其實還有很多部分沒有分享到,很推薦大家親自看看作者的文字與諮商案例,如果希望取得整理好的空白學習單可以到這裡下載PDF,歡迎大家搭配原書使用~療癒自己,重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