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繪畫與攝影作品裡的永恆與瞬逝《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距離世紀交替已經過了許多歲月,世紀末焦慮和頹廢美感似乎是有點遙遠的觀念,高美館舉辦的展覽<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帶我們回到了攝影科技與傳統繪畫命運交界的那一點。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主軸意在畫筆與鏡頭之間探索順逝的時光,與各種哲學思維、社會現象的表現。在看展時對於做品中展現的關於攝影與繪畫的關係(真實/寫實)、攝影作為創作的一種手段、觀看的方式、再現的現實等議題較為有興趣。

首先,攝影技術早在19世紀就已出現,在技術越來越成熟的同時與繪畫之間的雙人舞式關係也進入藝術史的主旋律。過去對於攝影到底能不能算藝術。藝術界一直有歧見,隨著科技、戰地攝影以及普普藝術、觀念藝術的興起,攝影被探討得愈來越多,他也正式走入藝術殿堂。在游本寬教授<從照片在「觀念藝術」中的角色 試建「觀念攝影」一詞>一文裡說到:


「照相機是記錄作品的工具」、「照片為作品中的實際元素」及「來自攝影術本身的觀念化影像」1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攝影在藝術世界的觀念演變。古典西方繪畫大至以神話、文學、宗教為主題,近代19世紀以降開始關注個人以及日常生活,直到攝影的介入,由於其客觀上寫實的呈現能力,致使近代藝術家開始重新省視繪畫表現的邊界。於是,超越單點透視視角的立體派出現了,它將不同面向的視角壓在同一個平面上,畢卡索曾說:


「....現今的攝影得已將繪畫自文學、故事、甚至主題之中解放出來。無論如何、主題的某些面向已經屬於攝影的範疇。........」2

我們看畢卡索的作品如<哭泣的女人>等,就是立體派中具代表性的繪畫,畢卡索將女子的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表現在一起,製造出攝影無法做到的多點視角,卻呈現在同一平面上。筆者認為這是攝影與繪畫在表現形式上的一次交鋒,同時也帶動繪畫觀念的革命。亦即繪畫在主題上的選項開始脫離具象的表現形式。

<哭泣的女人>  畢卡索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哭泣的女人> 畢卡索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再來走到展覽的下一議題,既然藝術家已經脫離具象表現形態,那麼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媒材、顏料這些物質介面開發的可能。法蘭西斯·培根藉由繪畫表達私人的情感、受挫的經歷,以及面對愛人離世的死亡議題。巴賽利茲則將畫作倒置,藉以表達對失序的國家3、無自由社會的失望,顏料延著畫作的倒置順勢而下,讓觀者透過顏料的流動以及顛倒圖像思考媒材之於畫作的特性和作品消解的敘事性4,進而走入心流狀態。

<女人與白狗> 佛洛伊德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女人與白狗> 佛洛伊德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三習作> 法蘭西斯·培根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三習作> 法蘭西斯·培根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喬治·康多的<心理狀態>從名稱便可以理解這時的藝術家想要脫離具象觀念的創作思考。喬治·康多作品產量豐富,不只是<心理狀態>這類的作品,他的創作理念涵蓋對普普藝術、古典藝術挪用、立體派的探討,也反思美國當代流行文化,以及科技與人性的矛盾,可說是相當多產豐富的藝術家。而在這次展出的<心理狀態>,喬治·康多將立體派的理念運用在繪畫裡,將心理狀態投射在物質世界的畫布上,並且藉立體派的創作方法將不同的心理狀態描繪在同一畫作裡。正如藝術家自述:


「......我詮釋自己的創作為心裡立體主義。畢卡索畫出在一個瞬間下提琴的四個角度。我也是用這樣的方式描繪心裡的狀態。......」5


以上可以看出藝術家在攝影與各種思潮下對於繪畫創作的轉變。

<心理狀態> 喬治·康多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心理狀態> 喬治·康多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傑夫·沃爾的<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從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中的<駿州江尻>6出發,企圖闡釋攝影是否能反映真實的這一概念,他藉由攝影技術經過精密安排的畫面,讓攝影「如實」的特性消彌,從而凸顯作品的繪畫性,畫面裡的每個人物姿勢、紙張、地景等都是傑夫·沃爾耗時精心安排,在不同時間拍照取最完美角度而構成,再鑲嵌至同一畫面成為一幅看似瞬間抓拍的影像,實為跨越多個時間點的集合品。讓觀眾思考何為真實?攝影是否如實再現現實?假設答案是否定的話,攝影又能有怎樣的創作觀點與手法?

<突如其來的一陣風> 傑夫·沃爾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突如其來的一陣風> 傑夫·沃爾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再來是觀念藝術對攝影運用在創作的影響,當代藝術家早已不在排斥攝影,甚而將其當作創作手段或是作品本身,例如托馬斯·施特魯斯的博物館系列,其中這次展出的<羅浮宮4>施特魯斯定焦羅浮宮收藏的傑立柯的<梅杜莎之筏>,然而不是純粹拍下這幅畫,而是將距離拉遠,連同觀賞者一起進入鏡頭。<梅杜莎之筏>是19世紀的浪漫主義下的作品,它是當時的一起悲劇社會新聞,被畫家轉化成帶有浪漫色彩的一幅故事性畫作,進入羅浮宮收藏後多了歷史與藝術價值成為了具公共性的藝術財,而弱化了它背景的社會性,當進入羅浮宮的觀眾走進這幅畫開始觀賞時,另一個意義網絡便被牽起,是由觀者與畫作之間的連結,這幅<羅浮宮4>前面站著的群眾來自世界各地,他們來看這幅畫與當時19世紀看到這幅畫的群眾目的上已經不一樣,照片裡的觀賞者看見的是一件放在世界級博物館的藝術品,它含納了博物館獨具的文明神聖性以及作品本身藝術家賦予的藝術性,也就是它的原初意義已被移除。而19世紀的觀賞者看到的首先應該是連結當時1816年發生的法國海軍的巡防艦梅杜莎號沉沒事件,所有激起的反映是帶有政治性、以及古典派對畫作的批判性。當施特魯斯站在觀賞者後方拍下照片時,他代表的是一個更為後設的立場,其遠離作品遠離人群彷彿游離空間之外的疏離性,以一種上帝視角替展示空間按下快門。昭示攝影的客觀與非客觀性,客觀指的是物質上的顯影客觀,非客觀是攝影師在個人意志下所選取按下快門霎那的選擇,使得作品呈現攝影師想要達到的構圖。攝影在這裡就像游本寬教授所說「照片為作品中的實際元素」7及「來自攝影術本身的觀念化影像」8。那麼作為觀賞施特魯斯<羅浮宮4>作品的我們呢?是不是有其他的意涵?

<羅浮宮4> 托馬斯·施特魯斯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羅浮宮4> 托馬斯·施特魯斯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最後,關於展覽的主題「瞬間」,筆者認為格哈德·李希特的<兩支蠟燭>最呼應主題,李希特已精湛的繪畫技巧製造如攝影般的寫實畫面,跟一開始攝影仿繪畫特質的作品相反,<兩支蠟燭>畫面背景一眀一暗,前方是兩支燃燒中的蠟燭,而不是沒有用過的蠟燭,凸顯時間的流逝,燃燒中的蠟燭是一種進行式,每分每秒都與上一秒的狀態不一樣,無法重來或回到過去,李希特把蠟燭某一瞬的樣態畫下,使其定格在畫布上,讓蠟燭的這一瞬間成為永恆,跳脫時間框架,放大觀者感受日常不經意的時間變化,使人注意到自身的存有,進而思考藝術的永恆性及物質的存在意義。

<兩支蠟燭> 格哈德·李希特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兩支蠟燭> 格哈德·李希特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藝術家透過對日常細膩的感受並轉化為創作能量,將瞬逝的恆常抽取,框在永恆之下予大眾觀看,走向哲學的對話之中。





參考資料:

1.http://art.ncu.edu.tw/artconf/main/public/14/%5b012%5d%E7%A5%9E%E6%AE%BF%E8%A3%A1%E7%9A%84%E7%B9%86%E6%80%9D%E2%80%94%E2%80%94Thomas%20Struth%20%E7%9A%84%E3%80%8A%E5%8D%9A%E7%89%A9%E9%A4%A8%E6%94%9D%E5%BD%B1%E3%80%8Bpp.163-178.pdf  神殿裡的繆思——Thomas Struth 的《博物館攝影》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張玉萱 議藝份子 第十四期


2.https://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cid=570&id=3054  社會伏流的定影解構慕尼黑藝術之家展出托馬斯.斯托特「形象底碁」攝影特展撰文│陳庭榕 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2月號125期


3. 巴賽利茲出生於1938年的德國,時年正是納粹與二戰爆發的年代。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2634.html 典藏<與生命交纏的藝術之路:喬治・巴塞利茲亞洲首個展>


4. l <從形象倒置到水墨紙本——巴塞利茲的告別與啟程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vplo2.html>  每日頭條


5.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18/05/25/%e6%94%9d%e5%bd%b1%e4%b8%ad%e7%9a%84%e7 %b4%80%e5%af%a6%e8%88%87%e8%97%9d%e8%a1%93/   攝影中的紀實與藝術 木木日安  漫遊藝術史


引用資料:

1.7.8.https://www.benyuphotoarts.tw/post/%E5%BE%9E%E7%85%A7%E7%89%87%E5%9C%A8%E3%80%8C%E8%A7%80%E5%BF%B5%E8%97%9D%E8%A1%93%E3%80%8D%E4%B8%AD%E7%9A%84%E8%A7%92%E8%89%B2-%E8%A9%A6%E5%BB%BA%E3%80%8C%E8%A7%80%E5%BF%B5%E6%94%9D%E5%BD%B1%E3%80%8D%E4%B8%80%E8%A9%9E-1   從照片在「觀念藝術」中的角色 試建「觀念攝影」一詞 游本寬

2.5.展場標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腦窟聊
0會員
3內容數
藝術、人文、展覽集散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次展覽的作品橫跨了繪畫界和攝影界,探索兩種創作媒材的可能性。展覽裡面有很多我不太熟悉的創作者,而今天主要想聊聊,我突然悟通了 Jeff Wall 的作品想傳達的意思。 繪畫與攝影,兩種媒材的差異 繪畫和攝影這兩種媒材,最主要差別在於時間性。繪畫是「長時間」的作品,畫一張人像,要
Thumbnail
這次展覽的作品橫跨了繪畫界和攝影界,探索兩種創作媒材的可能性。展覽裡面有很多我不太熟悉的創作者,而今天主要想聊聊,我突然悟通了 Jeff Wall 的作品想傳達的意思。 繪畫與攝影,兩種媒材的差異 繪畫和攝影這兩種媒材,最主要差別在於時間性。繪畫是「長時間」的作品,畫一張人像,要
Thumbnail
讓我們在這片黑白的世界中, 學會優雅地告別, 珍惜每一個當下, 擁抱每一個瞬間的美好。
Thumbnail
讓我們在這片黑白的世界中, 學會優雅地告別, 珍惜每一個當下, 擁抱每一個瞬間的美好。
Thumbnail
攝影師江國團在最近的攝影展中展示了將壓克力顏料與攝影作品結合的創作,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種創作方式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展現出更自然的質感和獨特的筆觸。將手繪與照片完美結合,將本身最愛的兩件事情-繪畫和攝影,結合在一個作品當中。
Thumbnail
攝影師江國團在最近的攝影展中展示了將壓克力顏料與攝影作品結合的創作,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種創作方式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展現出更自然的質感和獨特的筆觸。將手繪與照片完美結合,將本身最愛的兩件事情-繪畫和攝影,結合在一個作品當中。
Thumbnail
人像速寫,透過畫筆展現出凝視、嫵媚、純純與豔麗的特質的小作品,並分享速寫眼睛的小短片。
Thumbnail
人像速寫,透過畫筆展現出凝視、嫵媚、純純與豔麗的特質的小作品,並分享速寫眼睛的小短片。
Thumbnail
畫畫就像人生,人生就像畫畫,適時停筆,才是最美好的時刻,才會獲得滿心喜悅的成果。
Thumbnail
畫畫就像人生,人生就像畫畫,適時停筆,才是最美好的時刻,才會獲得滿心喜悅的成果。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Thumbnail
在美國讀設計時,上過兩年攝影課,當年數碼相機還沒有普及,做功課是用傳統相機配上黑白底片,然後一班同學到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上菲林,然後自己沖底片。底片沖好吊乾後才到黑房把菲林上的照片用放大機曬在Ilford相紙上,再過幾次藥水才能把照片顯映出來。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因為看了電影「四月,她將到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