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不是不想見人,只是無法從房間走出去。」
韓劇《未知的首爾》透過冷峻壓迫的敘事風格,描繪現代都市人內在的情緒崩解,尤其對憂鬱症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極其細膩的呈現,即使劇中刻意加上最近南韓刻意加上家庭溫情與幽默配角也不能化掉這股冷意。其中,「自我囚牢」——角色選擇躲進房間、不見人、斷絕聯繫的行為——是一個反覆出現、極具象徵性的主題。這不僅是一種情節設定,更是一場關於精神狀態的視覺哲學辯證。

當都市成為囚籠,憂鬱成為共同語言
「不是我選擇躲起來,是這個城市讓我無處可去。」
韓劇《未知的首爾》(Unknown Seoul)或許在劇名上誤導了某些觀眾——它聽起來像是懸疑推理或冒險探索劇,但實際上,這是一部披著「雙胞胎互換」設定的都市寫實劇,一部殘酷卻有些淺薄地揭露精神疾病、情緒崩潰、職場壓力與家庭疏離的現代寓言。
本劇最具穿透力的,不在於劇情反轉或角色命運,而在於它如何描繪現代都市人在精神困境中「自我囚禁」的處境——關上房門、關掉手機、關閉情緒,彷彿整座城市都與自己無關。這不只是角色的選擇,更是社會結構造成的集體症狀。
替身的表面套路,內裡真實
劇情從一對性格與命運迥異的雙胞胎姊妹展開。姊姊在大型企業任職,是典型的都市菁英,但在光鮮外表背後,她遭遇嚴重職場霸凌、長期焦慮與情緒崩潰。妹妹則選擇遠離都市,經營簡單生活,表面自由,實則也陷於家庭創傷與孤獨之中。
當兩人因意外而交換身份,劇情並未轉向刺激的誤會喜劇或身世謎團,而是深入探討:
即使換了人生、換了環境,精神創傷依然如影隨形。
互換身分這個橋段,成為讓角色與觀眾正視自身內在的催化劑——你可能擁有別人的人生,但你終究逃不掉自己的情緒。
角色作為城市症候群的代言人
劇中角色個個如鏡中之人,他們承載的不僅是個體創傷,更是都市生活的典型病灶。
姊姊(未來):職場完美女性,精神崩塌的代表
她強撐笑容應對上司羞辱、工作超載,卻夜裡獨自在廁所崩潰。她患有中度憂鬱症,卻從未獲得正式診斷或治療,因為她連「示弱」的空間都沒有。她代表的是都市裡最普遍的一群人:外表成功,內心空洞。
看似光鮮亮麗的白領,其實妹妹取代上班,竟短期內無人發現,雖設計是當時姐姐受職場冷處理,也反諷職場真有需要學歷取向的員工嗎?
妹妹(未知):逃離的自由者,也是失語者
學習成績不如學霸姐姐,只混到高中畢業,在鄉下打零工,看似過著「失敗人生」,這是為了逃避家族關係與創傷,選擇用「不參與」來對抗世界。她在進入姊姊人生後,才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寒冷、制度的殘酷,也重新理解了姊姊的痛。
在鄉下務農打工其實是鄉村常態,是否不在大都市上班就是不上進人生魯蛇?這在台灣歷經千禧年前後停滯的經濟高成長,在鄉下也能快樂過慢生活已成為台灣事實,地獄朝鮮與鬼島如此相似!
配角群體:各種孤獨症候的剖面圖
- 被冷處理的單親媽媽
- 被邊緣化的高齡中階主管
- 把自己關在房裡數月的青年
每一人都以不同方式活在封閉中,無人真正被聽見。這些配角不是點綴,而是構成「地獄朝鮮」的碎片。
「自我囚牢」:憂鬱症最真實的隱喻
本劇最具象徵意義的主題,是「關上門不出來」的行為反覆出現。這不是情節設計的巧合,而是一種深層的情緒與社會隱喻。
自我封閉作為求生本能
憂鬱症患者常選擇「逃回房間」:拒接訊息、不說話、不照鏡、不開燈。他們不是懶惰或冷淡,而是無法處理外界輸入的壓力與責難,只能用隔絕來減輕痛苦。
房間=封閉情緒的具象化
劇中角色的房間皆具共同特徵:
- 窗簾緊閉、光線微弱
- 雜亂堆積、無物有序
- 牆上無照片、無記憶
這樣的場景塑造,讓觀眾感受到:這不再是家,而是心理地牢。
社會如何默許這種封閉
- 家人不問原因,只說「休息一下就好」
- 職場霸凌
- 社會「內卷」,求助反而變成「麻煩製造者」
這些現實使人們不敢外露情緒,也不敢求援,最終選擇「不被看見」。
視覺語言如何表現「憂鬱空間」
導演運用一系列視覺與聲音手法,營造出濃厚的「精神封閉」感:
影像語言效果/意涵,長鏡頭停留在角落時間凝滯,世界靜止與門框與窗框式構圖框限感、自我封鎖。冷灰藍色調情緒冷卻、孤立無援。無配樂或極簡環境音模擬情緒麻痺、空虛感🪟 拉緊窗簾遮光拒絕世界、壓抑希望
視覺‧聲音‧沈默的完美疊合
姊姊(未來)下班後反鎖房間
- 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手機亮著未讀訊息,她不讀也不關。
- 整段無配樂,只聽見她緩慢的呼吸聲與窗外車聲遠去。
這不是戲劇高潮,卻是情緒極限——觀眾被迫進入她的靜止人生。
妹妹宿舍場景:從忙碌轉為停滯
- 一開始擁有主動性,但隨著壓力累積,她也選擇關門、不開燈。
- 畫面由鮮亮轉為灰藍,節奏由快剪轉為靜默長鏡。
兩人雖不同性格,但城市讓她們走向相同命運:封閉。 - 妹妹在高中因運動傷害未來獲得保送進大學,因而自我囚牢在家數年,家中粉塵與蓋上被子不想面對世界的無聲抗議。
我們熟悉卻不敢直視的內在
《未知的首爾》不是一部情節緊湊的劇,也不是一部「說教式」的心理勵志劇。它選擇讓觀眾看見最不容易說出口的傷口,看見躲在房裡哭卻裝作沒事的我們,看見那群在辦公室、捷運站、洗手間裡默默喘氣的人。
這部劇最大的勇氣,是它選擇不治癒觀眾、不拯救角色,只呈現他們的真實。
當你關上門,關掉訊息,關掉自己——你不是一個人。
《未知的首爾》讓你知道,那道門後面,其實還有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