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而這部作品就是這樣一個「不退太敏感」的作品。
這是稱讚,其實精神病得故事要處理好不大容易,因為狀態很複雜,又容易造成汙名化,你要在傳遞正確資訊當中還要有個好故事(我把傳遞正確資訊擺前面),這其實不大容易,尤其這部作品讓護理師自己也患病……
是的,這部作品有各種「單元」,介紹了各種不同的精神疾患,而且很聰明的讓「各種人」都患病,包含醫師護理師也都出事了,而醫療人員的親友也同樣出事,讓我們知道這其實是「誰都可能出事」的一種「常見疾病」。
當然,精神疾病的診斷並不容易,判斷標準也常變動,但也因為這十分日常,越平常心看待其實越好。
像英國幾乎1/5的人有服用或曾服用精神科用藥,對他們來說,去精神科就診非常稀鬆平常,在這樣的環境,大家就越不會將精神疾病污名化(記不記得武漢肺炎剛出來的時候,光上班的地方有確診者就會少到歧視與排斥,現在在乎阿),而越不會污名化的社會,患者就越能踏出來求助醫療,越不會造成後面更大的問題。
所以這類傳遞正確訊息的作品就很重要。
不過這類作品比較有區域性,畢竟精神疾病跟社會風氣有著十足的正相關,社會的壓力壓在哪裡,哪裡就容易出問題,像故事裡有位自殺的患者就是那種萬年考生。像台灣就不會像韓國有那麼多人瘋著要考公務員(雖然也很多,但沒那麼扯),但我也的確碰過不少花一輩子備考的人,但至少有其他工作,沒有封閉到只把考公務員當成唯一生存目標(雖然補習班真有「終身保證班」,老實說我覺得報名這種班很處霉頭)。
但因為考試壓力瘋掉的人我還真知道好幾個,過去聯考壓力大更常見,當然,就算沒發病,有些人有心理創傷造成後續問題也是有的,比方說柯文哲……
總之,雖然不是每種疾病都能直接轉到台灣脈絡,但只要能理解,就能順利的欣賞這部作品,畢竟故事裡的精神科算非常真實了(雖說省略了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精神科病房理該有的專業角色)。
非常推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