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領導到民主寫實的多重觀看 由美國紀錄片導演葛靜文(Vanessa Hope)執導的《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是一部結合政治紀實、人文關懷與攝影美學的影像作品,聚焦台灣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八年執政的關鍵時期,藉由個人與國家交織的敘事路徑,勾勒出台灣民主轉型、性別平權、國際認同與文化堅韌等複合議題。全片不僅是對蔡英文個人政治歷程的紀錄,也是對台灣當代社會面貌的深度觀察與詮釋。不論你喜不喜歡蔡英文,都不得不承認,她執政八年台灣政治和社會產生急劇變化,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重要的時段。 製作歷程:貼身紀錄與在地視角的融合 影片拍攝始於2017年,歷時七年,導演以親歷者身份記錄蔡英文執政期內的多項重大政策與轉捩點,包括年金改革、同婚立法、對中政策與外交突破。尤值一提的是,葛靜文作為東亞研究出身的女性導演,對蔡英文作為亞洲罕見的女性元首,展現出高度敏感且深入的觀察,不流於刻板的性別敘事,而是將其作為政治主體的領導樣貌與性別身分之間的張力,作為影片重要的思考基礎。 貼身拍攝過程中,導演獲得進入總統府、總統專機、甚至官邸的罕見拍攝許可,不僅捕捉蔡英文面對國政的冷靜堅定,也呈現她與貓咪互動、閱讀與自處的日常片段,形塑出一位女性領導者兼具理性與溫度的影像肖像。此類影像選擇,使觀眾得以重新思考女性權力與政治形象的建構,也讓蔡英文的領導風格有別於傳統男性領袖,展現出內斂、謹慎而堅定的治理美學。 後期製作亦極重視在地觀點,導演選擇與台灣剪接師合作,使影片得以在敘事層次與文化語境中更為貼近本土觀眾。為保護參與者,部分剪接師以化名製作,凸顯在中華圈媒體環境下的創作壓力與自由議題。 攝影美學:紀實影像中的細膩情感與空間政治 《看不見的國家》在攝影風格上別具匠心。導演運用大量自然光與手持攝影,使影像呈現出一種近乎現場即景的親密感與真實感。特別是在蔡英文官邸或總統專機內的鏡頭,多以低角度、凝視式構圖呈現,與觀眾建立一種沉靜而近距離的觀看關係。這種視覺策略既避開了權力的崇高凝視,也打破了傳統政治人物的媒體神壇,使領導者的形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親、可信、可思辨的對象。 此外,影片中的空間敘事亦充滿政治隱喻。無論是台灣與中國地圖的交疊、國際外交場域的來回切換,抑或香港抗爭者的街頭畫面與台灣學生對比鏡頭的佈局,都透過視覺語言建構出一種「島嶼的孤立與堅持」、「自由的空間與邊界政治」的深層寓意。 導演並未刻意強調視覺衝擊力,反而以緩慢長鏡頭與多層敘述,營造出政治語境中的情感流動,這種影像節奏與攝影語法的選擇,使觀眾得以沉澱與思索,成為觀影經驗中不可或缺的美學層次。 上映與國際迴響:影展巡迴與台灣社會的共鳴 《看不見的國家》自2023年起在伍德斯托克、阿姆斯特丹、Slamdance、CPH:DOX等影展陸續上映,並於2024年美國商業發行,2025年6月在台灣正式上映。台灣上映首週即突破千萬票房,全台戲院迅速擴廳因應需求,社群平台上討論熱烈,尤以年輕觀眾居多。 片中關鍵片段如周子瑜道歉事件、陳菊重返拘禁地等,成為社群熱點話題,引發觀眾對過往歷史創傷的集體回憶與性別身份的再思。事實上,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呈現不僅限於蔡英文一人,副總統蕭美琴、台北市前副市長黃珊珊、立委高嘉瑜等人也被納入敘事之中,呈現出台灣政治女性群像的多元性與複雜性,間接挑戰「女性政治人物即為母性延伸」的傳統期待。 此外,國際評論普遍肯定影片視角之深刻與風格之穩健。美國《綜藝》雜誌讚譽其「信息密度高且敘事細膩」,《衛報》稱其為「理解台灣的入門佳作」,韓國導演朴贊郁公開力挺,稱台灣是「一個無可否認存在的國家」,進一步放大影片在國際間的價值與能見度。 以影像實踐民主的觀看與敘事 《看不見的國家》不僅是一部紀錄蔡英文執政歷程的政治影片,更是透過影像語言反映台灣社會如何在性別、主權與身份認同等多重張力中尋求自我定位與世界連結。導演葛靜文以一位女性創作者之敏銳眼光與國際背景,透過紀實攝影與敘事技術,使台灣這一「看不見」的存在,在全球影像地圖中被看見、被理解、被感受。 影片的成功,不止於票房與影展肯定,更在於其引發的公共討論與集體省思。面對全球民主倒退與威權再起的浪潮,《看不見的國家》提醒我們:民主不只是制度設計,更是一種持續被觀看、被敘述、被實踐的生活方式。而女性的政治能見度、影像的誠實書寫與在地故事的國際共鳴,也正是當代台灣最為可貴的文化資產。 ■訪談視頻■
這位美國導演要讓全世界從《看不見的國家》裡看見台灣 ! 精彩感人!請一定要看 !
https://youtu.be/CJM1LPSC-Kg?si=lfP7mK1XC3-4md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