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沒有伴侶、朋友、子女的環繞都會感覺到孤獨嗎?
在外人面前魅力四射,生活豐富多彩,獨自一人時常覺得孤獨嗎?
即便是I人,在只有自己或少人的聚會上感到比較安定,但還是抵不過生命中不知為何產生的空虛感,進而感到孤獨嗎?
書裡說,首先我們需要說清楚2件事
① 心理學裡的孤獨,準確來說是「孤獨感」,是一種內心的主觀感受
② 要把「孤獨」與「獨處」區分開來,一個人總是獨來獨往,不一定活得孤獨,也許他是擅長或喜歡獨處
單身的人不一定感覺孤獨,可能只要偶爾跟朋友深度聊天,就覺得心滿意足
❀⊱┄┄┄┄┄┄┄┄┄┄┄┄┄┄┄┄┄┄⊰❀
人在什麼樣的主觀感受下會產生孤獨呢?
書裡說:「人類需要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缺乏這種關係會讓人感到痛苦。」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感覺到缺乏有意義的「支持性」社會關係
有沒有人可以給我情緒價值、痛苦時安慰、快樂時分享喜悅?
我自己看到這裡時,在思考的是:那自我是否包含在社會關係裡?
通常我們會把自我、家庭、社會分開討論,那一個擅於獨處的人,是否是自我很擅長給予自身支持?
如果答案是對的(我自己認為是對的),那自我就被包含進社會關係裡
也就是說,社會關係在這裡不一定只包含我們周遭環境、工作、政府、世界互動,也包含自己
前面說的,很多人看起來不缺乏陪伴,卻依然會感覺孤獨
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關係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情感連接、互相支持和價值認同
如果跟大家都很好,很多聚會、互動,但關係只停留在表面,是怎麼做到的?
書裡沒有探討這一點,但我想到的一個可能性是:他在跟他人互動時是戴著面具裝出來的
因為他正在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樣子,所以她得到的一切互動,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支持、被認同、被理解
他們真正需要被支持、感受情感連接的部分在互動中並沒有展現出來
孤獨不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一種個體差異很大的主觀感受
每個人需要多少社交支持,因人而異
比方說我能睡就不坐、能追劇就不約人出門,而且疫情時自主隔離7天爽到不行,需要的社會支持就很低
不過我前面說到喜歡熱鬧一點的人,人際交往的需求就會比較大
❀⊱┄┄┄┄┄┄┄┄┄┄┄┄┄┄┄┄┄┄⊰❀
那為何大腦會自動產生孤獨的感受呢? 如果能都不孤獨感覺很幸福?
➷➷➷➷➷➷➷➷➷
害怕孤獨是人類進化時,植入到我們大腦的本能
➶➶➶➶➶➶➶➶➶
孤獨是一種社交、精神疼痛,避免自己被孤立、被群體排斥,降低存活能力
它提醒我們要提升社會連結、社交需求、催促我們去社交
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自我覺察」
覺察我們待人處事是否適合?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我是否戴著面具與他人互動?
所以孤獨確實讓我們不舒服,不過同時它也是一種「讓我們暫停,然後審視自己的機制」
除了意識到孤獨可能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我想特別分享一個聽書時覺得特別有趣的應對方法
> 要從關注近距離關係,轉向關注遠距離關係
想辦法讓自己從熟悉的環境,轉向陌生的環境
當我們感到孤獨常常是因為那些朋友、同事、家人、伴侶等近距離關係出現了問題
並且離我們最近的自己也無法好好支持、陪伴自己,所以孤獨不會降低
如果嘗試關注遠距離的陌生互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溫暖與歸屬感,例如:
.跟每天早上會看到的附近鄰居說早安
.參加一場一個人都不認識的活動
.幫一個趕電梯的人在電梯門快關上時幫他打開,並給他一個微笑
.爬山!既享受大自然,又會遇到一堆友善的陌生人
❀⊱┄┄┄┄┄┄┄┄┄┄┄┄┄┄┄┄┄┄⊰❀
下次當大腦陷入孤獨
希望你是充滿興奮的說:「Yes!大腦又提醒我要記得自我覺察了。」
當然如何自我對話、讓孤獨感降低,也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的事
如果你對這方面不太有頭緒,歡迎私訊心洞,我們一起探討
在心洞,找心動❤️
#催眠療育 #關於覺察 #孤獨 #陪伴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