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財政巨斧,重塑全球產業鏈
還記得那些年,全球工廠分工合作,商品便宜又方便嗎?
現在,美國國會剛通過的《 大而美法案 》( One Big Beautiful Bill,OBBB ),正悄悄扭轉這一切。它不只是簡單的稅務調整,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變革。
這份法案,反映美國政壇的一個重要共識: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比過去三十年追求的「全球化」和「成本最低化」更重要。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接受 CNN 專訪時表示:美國推動科技製造「再工業化」的計畫是「完全正確的事」,可降低對他國的依賴,同時能減輕台灣的壓力。
簡單來說,美國要把那些「命根子」產業搬回自家,大力扶植國內生產,同時也為了在經濟和技術上,和中國展開一場新的戰略較量。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份充滿保護主義色彩的「新美國工業計畫」,它將深刻影響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生活。
《 大而美法案 》的推出,不只是個新政策那麼簡單,它幾乎是把前一個政策時代給徹底「翻桌」。仔細看這項法案的內容,會發現一種非常明顯的「政策反覆」( Policy Whiplash ),政策方向瞬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一方面,《 大而美法案 》的核心理念是 延續並擴大川普第一任期的《 減稅與就業法案 》( TCJA ),同時大舉增加國防和邊境安全的開支,並且重新大力扶植傳統能源產業。
另一方面,它又大幅縮減拜登政府時期《 降低通膨法案 》( IRA )中的許多關鍵條款,特別是針對綠色能源的大規模補貼。這種「砍光前朝政策」的做法,無疑讓許多投資者對美國未來的政策走向感到不安。
從政策哲學來看,《 降低通膨法案 》的基石是「政府主導投資」的理念。透過龐大的政府補貼,引導經濟朝著「脫碳」( 減少碳排放 )來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另外還有降低醫療成本( 特別是處方藥價格 ),以及增加稅收( 主要透過公司稅和對富人的徵稅 )。
然而,《 大而美法案 》則明確回歸到更傳統的「供給面學派」。
其核心理念在於:透過普遍性的減稅措施,直接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以此激勵企業擴張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法案也搭配鬆綁管制與「美國優先」原則,堅信市場機制能最有效地引導資本流動與資源配置。
但這種劇烈的政策擺盪,尤其對能源等需要長期資本投入的行業構成深遠的挑戰,迫使全球企業和投資者重新評估在美國市場的長期戰略佈局。
《 大而美法案 》並非單一事件

( 資料來源:McKinsey & Company )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關鍵趨勢:
首先,自 2017 年以來,全球 12 大經濟體政府的 產業政策干預總數 呈現爆炸性增長,從 2017 年的 803 項一路飆升到 2023 年的 2,337 項,顯示出政府在應對經濟挑戰和引導產業發展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積極。
「財政激勵」( Financial incentives )也就是透過直接資金補助的措施,仍然是最主要的干預方式( 2023 年高達 1,751 項 ),佔據大部分政府干預的版圖。
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財政政策」( Fiscal interventions )和「市場干預」( Market interventions )的成長趨勢。
「財政政策」從 2017 年的 67 項增長到 2023 年的 183 項,複合年增長率( CAGR )達到 17%,這說明,透過「廣泛性減稅」來刺激私營部門活力的政策工具,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市場干預」的 CAGR 更是高達 41%,這項數據的意義在於,政府不僅透過「給錢」( 財政激勵 )或「減稅」( 財政政策 )來影響經濟,也越來越傾向於直接介入市場的運作規則、設定行業標準,甚至在特定領域進行更嚴格的監管或引導。反映政府在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技術競爭和地緣政治緊張等挑戰時,試圖透過更直接的方式來塑造產業格局。
世界版圖重繪 - 辨識贏家與輸家
《 大而美法案 》的實施,無疑將在全球產業版圖上劃定新的受益者與受衝擊者,本節將分析各行業的利弊得失,梳理這項法案帶來的全球性影響。
鞏固美國核心的受益者
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業
該法案無疑是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的強力推進器,它在原有的《 晶片法案 》( CHIPS Act )基礎上,提供更強勁的激勵。
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條款,是美國新建晶圓廠的投資稅收抵免( Investment Tax Credit,ITC )從原本的 25% 大幅提升至 35% 。
這項政策直接幫助像 Intel( INTC )和 Micron ( MU )這樣正在進行大規模本土擴張的美國公司;同時,為台積電( TSM )等外國巨頭提供強大的誘因,促使其加速並擴大在美國的佈局,進而帶動供應鏈夥伴跟進 。
此外,法案恢復對研發費用和設備投資的「100% 獎勵性折舊」,允許企業在資產投入使用的當年,一次性扣除其成本的 100%、大幅減少應稅所得,從而降低當期稅負。企業可以保留更多的現金,用於再投資、擴張業務或應對其他營運需求。
傳統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
這項法案的通過,代表傳統能源產業的「強勢回歸」,可以說是一個政策上的「大逆轉」。
法案明確廢除《 降低通膨法案 》時代的 綠能補貼、能源權利金以及對甲烷排放的收費 。
更重要的是,「強制要求」聯邦政府提供更多的土地和水域給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進行探勘和開採,並降低煤炭公司在開採時需支付的權利金,這一系列舉措清晰地表明,美國能源政策重心正從「脫碳」轉向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主導」( Energy Dominance )戰略。
國防、航太與邊境安全
法案為國防和邊境安全領域注入巨額資金,預計國防預算將增加約 1500 億美元,邊境安全支出增加約 700 億美元 。
這些預算將直接轉化為國防承包商、監控技術公司以及參與邊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龐大訂單。法案特別指明將資金用於造船、彈藥系統和名為「金穹頂」( Golden Dome )的飛彈防禦系統,這使得從大型國防巨頭到中小型供應商的整個國防工業基礎都將受益 。
應對逆風的受害者
全球綠色能源產業
法案廢除消費者購買電動車( EV )的稅收抵免、逐步取消清潔電力生產稅收抵免( PTC/ITC ),並終止對綠色技術的先進製造稅收抵免,這為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逆風 。
據估計,這可能導致超過 5000 億美元已宣布但尚未投入的美國清潔能源私人投資面臨風險 。對於太陽能、風電公司,以及全球的電動車電池、充電樁等供應鏈廠商而言,來自美國這個高利潤市場的需求將會萎縮,迫使它們進行痛苦的戰略重新評估 。
出口導向的亞洲經濟體
法案中的「購買美國貨」( Buy America )條款和「美國優先」理念,對依賴對美出口的製造商構成嚴峻的競爭壓力 。
儘管《 大而美法案 》本身並非關稅法案,但它為未來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鋪平道路,並加劇那些尚未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台灣、南韓,尤其是中國企業的風險 。
該法案強調替代中國供應商,使得台灣企業陷入兩難局面:一方面被美國視為不可或缺的替代選項,另一方面卻同時承受著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的巨大挑戰和高昂成本。
全球金融穩定與美債持有者
根據多方預測,《大而美法案》將在未來 10 年內為美國增加 3-5 兆美元的國債 。
如此大規模的債券供給增加,加上潛在的通膨壓力,預計將推高長期利率 。這對美國國債的國際持有者構成直接風險,它們將面臨債券投資組合的帳面虧損 。同時,這也帶來匯率風險,一個相對疲軟的美元可能會壓縮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利潤 。

R 整理
數據分析:台積電在亞利桑那沙漠的千億美元賭局
故事始於 2020 年,當時台積電宣布將投資 120 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晶圓廠。此舉在當時多半被視為一種象徵性姿態,主要目的是為安撫重要的美國客戶。
2022 年,《 晶片法案 》通過,徹底改變這場遊戲的本質。法案承諾提供直接補助和 25% 的投資稅收抵免,促使台積電將投資額一舉增加至 400 億美元,並增建一座技術更先進的二廠 。
2024 年,台積電進一步宣布建設第三座晶圓廠,在亞利桑那州的總投資額達到 650 億美元。美國政府承諾加碼高達 66 億美元的直接補助、50 億美元的貸款。
2025 年 3 月,台積電宣布 從原先三座晶圓廠的 650 億美元,再增加 1000 億美元,使其在美國的總投資額預計達到 1650 億美元。包含在亞利桑那州 興建三座額外的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更重要的是成立一個研發中心。
2025 年 7 月,《 大而美法案 》將半導體投資稅收抵免進一步提升至 35%,以及恢復 100% 獎勵性折舊和研發費用當年扣除等 更廣泛、更慷慨的稅務優惠,無疑將成為一個強大的「超級推進器」。

R 整理
殘酷的成本現實
光鮮的投資數字背後,是美國製造晶片必須面對的殘酷成本現實。根據圖表估算,一座先進晶圓廠在美國營運十年的總成本,遠高於半導體重鎮台灣。
我們可以從圖表中拆解這個成本結構:
前期資本支出: 美國的「建設與勞動力」成本( 100 億美元 )是台灣( 50 億美元 )的兩倍,導致總資本支出達到 250 億美元,比台灣的 200 億美元高出 25%。
十年營運支出: 成本差距進一步擴大。其中,美國的「勞動力」成本( 150 億美元 )是台灣( 50 億美元 )的三倍,這也讓美國的 十年營運總支出( 270億美元 )比台灣( 150 億美元 )高出 80%。
在沒有任何政府激勵措施的情況下,一座美國晶圓廠的十年總持有成本( TCO )高達520 億美元,比台灣的 350 億美元高出近 50%。
為了縮小差距,美國政府透過《 晶片法案 》和《 大而美法案 》提供總計 154 億美元的巨額補貼。然而,即使在扣除這些補貼後,美國廠的最終成本( 367 億美元 )仍然比台灣高出約 5%。這多出來的成本,正是實現供應鏈韌性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是投資,也是地緣避險
對台積電而言,赴美設廠是一場在財務目標與地緣政治現實之間的艱難權衡。公司一向追求超過 50% 的高毛利率與 25% 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但美國高昂的製造成本,即便在獲得史無前例的補貼後,依然對此構成直接威脅。
然而,台積電面臨的壓力是雙重的:一方面,來自蘋果、輝達等主要客戶在美國政府示意下的「溫情喊話」;另一方面,則是更具威脅性的,美國對台灣製造晶片可能加徵關稅的隱憂。
因此,在亞利桑那建廠所付出的數十億美元溢價,本質上並非一筆單純的商業投資,而是一份無法迴避的「地緣政治保險單」。而美國政府的補貼,其真正作用並非讓製造成本變得比台灣「更便宜」,而是將這份必要保險的保費,降低到一個企業能夠承擔的合理水平。
數據分析:長期經濟隱憂

The Budget Lab at Yale
上圖為「美國耶魯大學」的預測模型圖表,比較的是 兩種不同的財政政策路徑 對美國長期 GDP 增長率的影響。
《 減稅與就業法案 》( TCJA )是川普在 2017 年底 通過的一項重要稅法改革。其主要目標是:大幅降低公司稅率、降低個人所得稅、對國際稅收體系進行改革。法案中,大部分 個人所得稅條款 設有 日落條款( Sunset Provisions ),將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到期,除非國會採取行動延長它們。
短期趨勢 ( 2024-2029 )
無論在哪種情境下,美國實質 GDP 增長率都從 2024 年的高點(接近 3%)迅速下滑。
在最初幾年,兩種情境下的 GDP 增長率都呈現波動,且在某些點上( 2026-2027 ),TCJA 增長率甚至一度略低於 OBBBA 。
中期趨勢 ( 2030-2038 )
在此期間,兩條線的走勢非常接近,實質 GDP 增長率都在 1.5-2% 之間波動。
這表明在中期,無論是實施 OBBBA 還是讓 TCJA 部分條款到期,對 GDP 增長率的影響差異不大。
長期趨勢 ( 2039-2054 )
在長期預測中,圖表顯示兩種情境的輕微分化。OBBBA 情境下的實質 GDP 增長率,預計將略低於 TCJA。
這張圖表傳達的訊息是,儘管《 大而美法案 》旨在透過減稅和其他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根據「美國耶魯大學」模型的預測,在長期來看,它可能並不會帶來顯著更高的 實質 GDP 增長率,甚至可能會略低於 如果部分 TCJA 減稅措施到期( 政府收入增加或赤字壓力減輕 )所產生的經濟增長。
該模型認為《 大而美法案 》所帶來的龐大財政支出和債務增加( 如前面提到的 增加數兆美元國債 )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對經濟產生一些負面的抵消作用。
在動盪時代中尋找價值
「地緣政治避險」溢價
在當前環境下,首要的投資邏輯是識別那些直接受益於新政策的公司。
這不僅限於美國本土企業,也包括任何像台積電一樣,透過在美國投資來與美國戰略目標保持一致的外國公司。這些企業在未來的關稅戰和供應鏈中斷風險中被「去風險化」,將在資本市場上享有估值溢價。
投資者應重點關注半導體、國防工業和美國國內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龍頭企業 。
駕馭「綠色轉型」的重置
《 大而美法案 》並未終結全球的綠色轉型,但它戲劇性地改變遊戲規則。未來的贏家將不再是那些搭上補貼浪潮的公司。
相反的,價值將存在於那些擁有真正卓越技術、能夠在無補貼環境下生存的低成本企業,或是那些能迅速將業務重心轉向政策支持更穩定的市場( 如歐盟 )的公司。
對整個綠色能源行業而言,風險已經顯著增加,投資者需要採取更為嚴格和挑剔的選股標準 。
供應鏈的敏捷性成為新的「Alpha」
在金融領域,「Alpha」通常指的是超額回報,即投資組合在扣除市場整體平均波動「Beta」的影響後,所獲得的超出預期的收益。
在這個變動的新時代,企業最寶貴的特質已不再是追求極致效率,而是韌性。
正如台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先生所言:「全球化已死。」 這句話精闢地點出過去三十年全球經濟模式的根本轉變。
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加上像《 大而美法案 》這樣強調本土化的政策轉向,已經證明這種單純追求效率模式的脆弱性。一紙關稅或出口禁令,就可能癱瘓一個高度集中卻缺乏彈性的供應鏈。
如今,企業正積極地調整策略,從過去的「中國+1」策略,演變為更廣泛的多點採購策略,跨越美墨加、東協等多個地緣政治區域進行佈局。
因此,市場將越來越看重那些能證明自身具備這種韌性的公司。
投資人應超越短期的季度財報,深入審視一家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地圖。例如,像 Nike ( NKE ) 從全球數十個國家採購,擁有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遠勝於那些業務高度集中在單一地區的競爭對手。
未來這種供應鏈的韌性,正是創造新超額回報( Alpha )的關鍵來源。
R 結論
過去,全球貿易的唯一指令是「哪裡最便宜,就去哪裡」;現在,一個更強大的聲音說:「哪裡最安全,才在哪裡」。
當然,追求這種安全是有代價的。《 大而美法案 》龐大的財政支出和隨之而來的國債,長期來看可能並不會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甚至可能對經濟產生一些拖累。
但這正好印證這場大轉變的核心:為了換取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國家願意付出傳統經濟成長放緩的代價。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在見證這場「世紀再平衡」,無論是投資理財還是規劃未來,讀懂這個趨勢,就等於掌握在變動中尋找新機會的關鍵地圖。
文章訂閱 ( 月 )
🥇決策者方案 👉 點我訂閱
資訊洞察文章 6-8 篇 + 多元分析文章 6-8 篇
如果你擁有自己的投資邏輯架構,卻被日常工作佔據,缺乏時間過濾每日的海量資訊;或者你是一位追求極致效率,希望能直接獲取高品質、已篩選情報的資深投資者,此方案就是為你量身打造。
🥈分析者方案 👉 點我訂閱
多元分析文章 6-8 篇
如果你是剛進入市場的初學者,渴望建立一套扎實的分析體系;可以透過我們的多元分析文章,了解如何從單一主題洞察驅動價值的關鍵支點。
🥉文章邏輯架構 👉 點我了解
如果你剛認識我們,想先了解文章理念、分析架構與內容品質,歡迎從這裡開始。
共同學習

Allen x R | 邏輯與洞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對文章中的觀點有任何疑問,或想與我們和其他夥伴一同討論交流,誠摯邀請您點擊這裡 加入我們的專屬 LINE 社群 「Allen x R | 邏輯與洞察」。
在這裡,您不只是讀者,更是我們一起探索、共同學習的夥伴。
推薦閱讀
Senate GOP Passes Sweeping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通過一項影響深遠的法案
From protection to promotion: The new age of industrial policy 從保護到促進:產業政策的新時代
Semiconductors have a big opportunity—but barriers to scale remain 半導體產業機會龐大,但規模化壁壘依然存在
Long-term Impacts of 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 大而美法案 》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