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話的終結: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閱讀筆記

2024/04/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葛雷‧格倫丁
閱讀評分: 3.5 / 5

💡前言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raw-image


📌西進、擴張與安全閥


在美國,一樣有著擁擠不堪的城市,也有奮力反抗不願讓生命屈從於機械性例行公事、飢寒交迫的工人。但他們不是向上——向貴族和企業主——發動階級戰爭,而是向外——在邊疆上——發動種族戰爭。學徒男孩們並沒有到街壘那兒與貴族軍官們對戰,而是加入了他們的行列,西征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


  十八世紀末期,所謂的「美國」,領土範圍僅有東部海岸地區。隨著經濟發展,美國開始面臨一些種族與社會矛盾,例如,勞工的貧窮、奴隸制廢除後黑人的社會融入、工資水平競爭、失業與工作位置的保衛、犯罪率上升等問題。

  而美國對此的策略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送他們往西邊去,給予他們土地。

  西部土地在此作為了一種安全閥,用以轉移與延緩社會矛盾。例如:如何避免工人階級形成勢力?如何緩解反對者的政治鬥爭?統治階級的這些問題,西進策略幾乎提供了方案,即透過將人們散落於廣大的西部土地,分散抗議者的團體連結與力量匯聚。

  於是,誠如作者所說:勞工們不是向貴族與資本家抗議,而是跟著一起西征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


📌「自由」背後的資本家勢力

  同時,人們開始相信,只要抱持殖民者流傳下來的冒險拓荒精神,只要向外出走、獨自前行、努力奮鬥即可獲得成就。這於是也逐漸使得人們形成某種崇尚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傾向。

  至於政府,則是被認為無需設法改革貧窮,也不應介入企業與社會運作,如此才可維護個人「自由」。

  然而這不過是一個說詞。因為任何政府與政策必然有它的立場。與其說拘泥於政策是不是「自由」放任,不如討論政策究竟是由哪個階級群體在主政,並且對哪個階級群體有利?

  作者提醒我們,西部的拓展是資本家與政府共同主導的產物。早在拓荒者西進之前,資本家及其政府為了替西進政策鋪平道路,就已先投入資金並派出軍隊驅逐當地的美洲原住民與墨西哥人。

  美墨的邊境問題甚至也一直延續至今。上世紀末,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後,導致墨西哥勞工與農民工資惡化甚至失業。部分墨西哥人民北漂至美國。美國政府則是將邊境快速軍事化,限制墨西哥民眾進入,甚至讓新納粹團體在邊境活動,四處殺害、虐待中美洲移民。

  於是,美國企業在墨西哥使用廉價勞動力,因此得以腰纏萬貫。而墨西哥勞工農民則持續受到壓榨,甚至流離失所或遭到邊境新納粹的攻擊而喪失生命。

  因此,美國所謂的「自由」,正如作者所言:那通常指的是資本家在國內外剝削勞工、奪取資源的自由。

  一如日後我們所看到的,美國也將透過軍事行動佔領或介入中南美洲、中東地區國家,以爭奪當地資源,並確保資本家能夠奪取利益。


📌「自由」與戰爭

  十九世紀末期,西部已沒有土地可供進發。於是,焦點被轉移至向海外擴張。例如:美國對西班牙的戰爭,佔領菲律賓,插足海地、厄瓜多等中南美洲。

  二戰後的冷戰局勢,更為美國提供了輸出「自由」的藉口。美國勢力擴及日本、南韓、台灣、越南與東南亞,進而擴張所謂「自由」的邊疆,也就是資本家投資與壓榨的自由,及其遏制勞工權力與社會主義的自由。

  這些軍事行動甚至被包裝成社會流動的管道:工人、黑人、底層人民被整合進戰爭體制,但他們可獲得住房權、醫療權。美國又再次透過軍事擴張轉移美國社會內部貧窮與種族矛盾問題。

  而為了維繫資本家的利益,美國也在一些地區操縱局勢。

  例如,一九七〇年代的智利人民選出了阿連德總統的類社會主義政府,主張提高工資、土地改革、國有化政策。隨後,美國為了自身資本家的利益,遂在當地扶持軍方及獨裁政權發起政變,致使阿連德政府垮台。其後,智利歷經十餘年獨裁統治,許多反抗人士也遭到拘捕甚至殺害。

  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小結

 📌一些小問題

  本書主要從歷史描述方面展開討論。不過有幾個小問題或可補充。

  其一是社會各階層的關係。美國社會內部不同階級群體究竟形成什麼樣的關係?而這些階級或群體勢力的對比,又如何影響擴張政策的形成?

  其二,本書論述綿密,但對美國基礎歷史較不熟悉的讀者,閱讀時會有點難以進入本書的敘事。若搭配美國大事年表服用,或可更加釐清前後內容。

  其三,在資本主義市場飽和、利潤率日趨下滑時,通常需要更新投資或向外擴張市場,而後者有時也伴隨著軍事行動。如果再將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加入討論,或許可以更加探析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結語

  本書有些段落的討論,總令人想到台灣。例如關於美國的拓荒者、個人主義及其「自由」主張,以及參考資料中提到,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交織,而導致人們帶有的「社會主義精神官能症」。

  今天,當勞工出來爭取權益時,台灣有些人還是會不明究理地批評勞工,然後一看到社會主義的理念就急跳腳。在這些人看來,一切都只是個人的問題,沒必要抗議,不爽可以不要做,自己出來當老闆就好了。

  上述這類觀點的形成,也與先前台灣曾經的某種拓荒有關。我們當然不是向外拓荒。我們「拓荒」的場所在於小型工商業,譬如工業化時期一些勞工為了躲避壓榨與管控,於是出外開設小工廠、黑手變頭家,或擺攤、小販與夜市,以及後來的各種創業神話與各式各樣的商家。

  這些當然都是勞動者維生的方式。但假如我們仔細檢視相關政策的研議,或許也不難發現有關單位對於創業背後的安全閥考量:遏止勞工形成獨立的勢力,避免勞工在職場與政治上對資方進行反制,進而讓大小資本家、企業主的思維得以擴張至社會各層面。於是,在這方面,我們與美國的發展似乎也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只不過,美國走向戰爭,或扶持地區集團為美國在前線代理戰爭(俗稱炮灰),導致許多民眾家破人亡。而半個多世紀以來經常被美國牽著走的我們,又將走向何方呢?


內容總結
書籍
4
/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