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7.14
*川普對加拿大加徵35%關稅,並陸續對歐盟、墨西哥採取強硬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對談判策略的理解。
*市場認為關稅是談判籌碼,並非最終目的,目的在於加速協議達成。
*儘管美股從高點小幅回落,但自4月低點至今,標普500已反彈近30%,先前曾一度進入熊市。
*美元上週創下2月以來最佳單週表現,顯示資金並未全面撤退。
*比特幣突破11.8萬美元,油價與黃金同步走強,顯示市場避險與通膨預期仍在。
**全球股市與資金流向觀察
*今年全球不含美國的市場平均報酬為15~16%,而美國僅約7%。
*資金更青睞貨幣升值國家,川普的關稅壓力反而為這些市場創造利多。
**對台、印談判與川普戰略邏輯
*目前台灣與印度雖已進入談判關鍵階段,但美方選擇不公開協議內容,維持談判壓力。
*川普策略為:談成不公布、不成則持續施壓,避免各國得知有低稅率可談,進而強硬回擊。
*近期未公布的台灣與印度,可能是因為條件較優惠,待8月1日再統一釋出。
**歐盟與日本反應、選舉與談判進度
*歐盟對30%關稅反應溫和,表示反制延後至8月,似乎是演戲配合演出。
*日本受25%汽車關稅重創,汽車廠商選擇降價吸收稅負,避免全面轉嫁美國消費者。
*日本即將進行參議院選舉,石破茂發言趨於鷹派,強調這是國家利益之戰。
*美方盧比歐稱美日關係良好,否認施壓國防預算,但暗示選舉影響談判進度。
*日本曾被視為最可能率先簽成貿易協議的亞洲國家,但目前談判僵局最明顯。
**台美談判進展與代表構成
*台美進行3次實體、6次線上磋商,進入最後談判階段。
*台灣派出副院長、國安局長、駐美代表,唯獨經濟部長與農業部長未參與。
*國安層級代表參與,顯示此次談判涉及國防、聯合合作等更高層議題。
*台美可能針對國防支出、聯合行動等議題進行深度合作。
**美國透過關稅開源,實質財政效果顯著
*今年4–6月關稅收入已突破1000億美元,6月單月達270億。
*全年關稅預估可達3000億美元,可部分補貼一兆美元的利息支出。
*透過提升基礎稅率,美國實現財政開源,彌補減稅所造成的財政赤字。
**川普對科技公司施壓降價,協助聯邦政府撙節
*川普與甲骨文、Google、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談判,希望雲端合約價格折扣,已成功逼退Oracle,Google也即將讓步。
*四大科技公司從政府獲得約200億美元雲端收入,多數選擇妥協以免觸怒川普政府。
*川普策略是延長合約換取政府低價,為聯邦政府節省資本支出。
**整體戰略評估:川普轉向務實以加速談判而非製造貿易衝突
*川普的最終目標是改善貿易條件而非真正實施高關稅,釋放的稅率是為談判設限。
*TACO雖表面退讓,實為配合川普的務實談判邏輯,避免內部通膨失控。
*高稅率的預期管理反而提升川普談判籌碼,談判過程更具掌控力。
**川普烏俄政策轉變與戰事升溫
*川普原本主張24小時內可結束烏俄戰爭,拒絕對烏軍援,現在態度大轉彎,透過北約提供大量美製武器,並動用3億美元總統撥款直送烏克蘭。
*援助包含愛國者飛彈等防禦系統,顯示川普開始務實面對戰局,承認單靠外交難以讓雙方妥協。
*他不再極端孤立主義,而是要求歐洲分擔支出,避免俄羅斯過度擴張威脅北約安全。
*俄軍自川普表態不管後,攻擊強度大增,6~7月無人機攻擊次數逼近每日600架次,促使川普再次介入烏俄戰局。
**川普關稅策略與市場心理變化
*市場逐漸接受10~20%關稅為 新常態,關稅反成為有效談判手段,未造成災難性通膨反而激勵股市創高。
*川普持續用延後生效 的策略施壓,市場如今焦點不是稅率高低,而是是否會再次延期,類似渣男式話術。
*評論者建議若要壓抑通膨、穩定談判節奏,應於年底前結束關稅戰,避免狼來了效應失去信任。
**亞洲出口強勁 vs 美國庫存數據偏弱的矛盾
*台灣、日本、南韓出口創高,但美國庫存卻未見顯著上升,出現數據落差。
*匯豐提出三種可能原因:數據滯後、商品存在保稅倉庫(尚未入帳)、美國夏季需求強於預期。
*零售商長年精簡庫存策略、周轉率提高,也使美國即使大量進口,也不致庫存爆表。
**全球股市表現亮眼但需警惕情緒高檔
*以美元計價,波蘭股市+60%、希臘+56%、西班牙+45%、台股也因台幣升值貢獻14%。
*資產幾乎全數正報酬,比特幣+24%、QQQ+8.9%、成長股/價值股皆上揚。債券資產與原物料(DBC)也轉為正報酬。
*目前VIX恐慌指數低檔(15–16),投資人普遍樂觀,甚至出現害怕錯過(FOMO)情緒,但應留意週期尾聲的回調風險。
**市場週期與比特幣走勢對應
*比特幣自2010年後呈現 三牛一熊 週期,現在處於2023~2025第三年牛市,是否延續歷史模式仍待觀察。
*美股波動雖較緩和,但也可能面臨盤整或跌幅較小的回調,如2015或2018年情形。
*等待未來景氣低基期再介入,可能是更佳的進場時點。
**資金動能與指數結構失衡
*小摩預估下半年有5000億美元資金流入股市,主要來自散戶與平衡型基金。
*上半年散戶買入美股與ETF達1553億美元,已超過2020年疫情高峰期。
*資金集中於科技權值股,造成大盤上漲但個股表現分歧。
*S&P 500成分股的聯動性大幅下降,代表市場由少數個股推高大盤指數。
*巴菲特宣布退休後,波克夏股價落後大盤近26%。
*巴菲特目前擁有大量現金與短債部位,接近資產50%,是否正確要等市場修正後才見真章。
**川普政策務實轉向、戰事壓力再起、市場樂觀情緒升溫、資金聚焦失衡、股市正處於週期末段的關鍵轉折點,投資策略上應避免過度追高,並為潛在風險做好準備。
*現在處於美股牛市第三年,市場樂觀者認為可能複製1980~1999年科技生產力循環的走勢。
*雖預期有庫存循環回調,但屬於適度修正、以盤代跌,不會像2022年那樣出現15–20%的崩跌。
**生產力循環與股價落差
*產業基本面與股價常有時間差,例如半導體營收衰退出現在2023、2021、2019、2016年,但股價早一年下跌(如2022、2020、2018、2015)。
*回調後,當低基期成形與景氣燈號改善,會是資產布局良機。
**急跌期間建倉時機與策略
*例如2024年4月的川普對等關稅股災、2023年日圓套利平倉,甚至2020年新冠疫情,買進窗口都極短。
*要把握急跌時機快速進場,不能只小買兩張,要有力度的布建才能壓低持股成本,進而提高整體報酬。
*快與狠 是擴張格局中中期回調的進場關鍵。
**資金與市場膨脹效果
*當前資金流又開始明顯放大。
*美國股市上漲推升財富效應,也可能擴大消費、加劇通膨僵固性。
**川普供給端抗通膨策略
*川普不希望經濟因通膨而收縮,主要做法為放鬆供給端監管。
*包含:
-放寬能源公司在同一井臺合併作業、取消油氣開採租地限制,每年估節省18億美元。
-對原油多單看多部位減少,顯示市場對油價上漲預期收斂。
-回復舊的中央空調、洗衣機、馬桶、燈泡節能標準,取消嚴格能耗規範。
**推進小政府與合法移民改革
*裁撤1300名政府人員,包括外交與內勤公務員,節省開支。
*推進合法移民,控制非法移民帶來的通膨壓力。
**聯準會與鮑爾壓力觀察
*鮑爾是否考慮辭職備受關注,可能牽動聯準會獨立性與利率政策的轉向。
*雖然聯準會政策由票委共同投票,但過去統計顯示鮑爾時期幾乎無異議票,代表其具備凝聚共識能力。
**川普政策目的與通膨平衡
*川普希望關稅戰能持續、展現對抗立場,同時又不引發明顯通膨。
*最理想狀況是:高張力關稅戰進行中,但通膨維持可控,讓政策維持正當性。
*做法就是壓供給面來中和通膨升溫。
*接下來需持續關注:
-通膨是否因資產上漲與政策鬆綁進一步升溫?
-鮑爾是否因政治壓力請辭?若有新主席是否改變政策路徑?
-關稅與通膨的拉扯是否成為市場波動的新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