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M平方-25.07.10
**川普關稅施壓戰術與市場反應
*川普政府自7月8日起陸續公布未達成關稅協議國家的稅率,並將原定7月9日開徵的時間延後至8月1日,意在延長談判時間以施加極限壓力。*只要在8月1日前與美國達成協議,仍有機會避免實際課徵。
*市場對此類“taco style”施壓模式已逐漸習慣,美股持續上漲,納指甚至創下2萬0600點的新高。
*這次的操作符合M平方先前預估的次佳情境:先提升關稅、再延後執行,給予談判空間。
**市場反應鈍化與風險感知改變
*過去川普一公布關稅就會引發市場恐慌,現在市場明顯已經“嚇完就不怕了”。
*各國陸續收到關稅信函,但未出現劇烈金融市場動盪,顯示市場風險感知降低。
*除巴西因關稅從10%拉高至50%而導致股市下跌外,
多數國家股市維持穩定,甚至歐股還上漲2~3%。
*美股、輝達市值創高,美元指數也上升至97附近。原物料方面僅銅受關稅影響大漲超過10%,其他如油價與黃金則維持區間震盪。
**日本與韓國關稅上升,台灣的關稅數字尚未公布
*日本此次被課25%關稅,甚至高於4月的極限版24%,令人意外,市場原認為日方談判應順利。
*韓國也被課25%,與日本同屬 原被認為有機會談成 卻仍被重稅的國家。
*台灣尚未收到關稅通知信,市場持續觀望。
*目前收到信函的22個經濟體仍具談判空間,川普信件中皆保留彈性。
**巴西50%關稅背後具政治意圖
*巴西關稅從10%提高至50%,可能與政治事件有關:川普支持前總統、巴西法院封鎖社群平台X(原Twitter)等。
*有明顯報復性質,凸顯川普對部分國家的制裁是帶有個人色彩與政治考量。
*巴西關稅高達50%,屬於懲罰性與政治性質
因巴西未有防堵中國的立場,且在金磚會議中展現獨立態度,川普以高關稅回應。
**關稅談判時間表與中國的特例處理
*整體談判截止日為8月1日,但中國因早於5月14日啟動90天談判期,其截止日為8月12日。
*因此中國的稅率結果與公告時間可能會稍晚於其他經濟體。
*部分國家尚未收到信函,可能仍在協商中或列入下一波名單。
**川普關稅策略背後有明確邏輯
*與4月初的分析相比,M平方認為川普並非亂開關稅,而是具有清晰的談判邏輯。
*先釋放高關稅威脅,再留談判餘地,以施壓為主軸、以實際談成為目標。
*觀察川普行為模式與時機選擇,認為其操作邏輯已可預測,非毫無章法。
**日本遭課25%關稅,與美國談判急轉直下
*日本原本與美國的關稅談判進展快速,年初即透過軟銀與首相石破茂對美展現善意,並承諾投資1兆美元。
*川普起初稱與日本關係良好,但近期在社群上批評日本「被寵壞」,轉而對日課徵25%關稅。
*導火線包括日本不願進口美國稻米,以及汽車產業上強硬立場,拒絕出口配額與堅持美方取消汽車關稅。
**汽車產業為日本不讓步主因
*石破茂強調日本為美最大投資國,認為應有更優惠待遇。
*日本自身汽車關稅為零,主張公平貿易要求美方同步取消。
*5月汽車出口價格年減14%,顯示日廠為吸收美方關稅已降價,對產業壓力大。
**日本國內政治壓力促成強硬態度
*日本7月20日舉行參議院選舉,執政自民黨去年已在眾院失去半數席次。
*民意主流支持保護農業與汽車產業,在野與執政黨皆採對美強硬立場爭取選票。
*分析指出,選後壓力解除,日本有望在7月20日至8月1日前緩和態度、加速談成新協議。
**關稅對日本經濟衝擊初現,但仍有抵抗力
*出口數據轉負成長,但內需仍有撐盤力,如5月兩人以上家庭汽車支出年增25.3%。
*日圓貶值(2021年以來貶26%)緩解出口壓力,成為談判底氣。
**日本央行政策緊縮,與全球趨勢背離
*核心通膨年增達3.3%,為去年2月以來新高;薪資成長5.3%,創33年新高。
*日本央行持續升息與縮表,資金環境趨緊,30年期公債殖利率突破3%。
*未來日圓再大幅貶值空間有限,對台幣也難再見大幅變動。
**台幣近期強勢但升值空間有限
*台幣強升主因為上半年出口強勁,6月出口達533.2億美元,對美出口年增90%。
*下半年基期墊高,出口動能趨緩,升值壓力降低。
**關稅協議參考他國策略,產業項目後談
*越南與英國先行談妥部分關稅作為初步協議,較敏感的汽車、半導體等戰略項目延後談判。
*歐盟與美國也先簽訂臨時協議,迴避難談的產業細節。
*建議台灣可先與美方談降農產品與一般商品關稅,以此換取總體關稅下調,後續再處理半導體等關鍵項目。
*由於川普個人風格難預測,目前台灣難定義確切稅率,但可效法越南、英國作法作為策略參考。
**川普關稅策略三大類:地區關稅、產業關稅、非關稅協議
*川普的關稅戰略可區分為地區型關稅、產業類別關稅,以及關稅之外的策略性協議部署。
**地區關稅:分為中國與非中國地區
*英國與越南已完成談判,成為對等關稅的參考標準。
*英國維持10%,可能是川普設定的最低標。
*越南從原本約46%降至20%,可視為上限參考值。
*未來對多數國家的關稅可能介於10%~20%之間,前提是願與美國共同圍堵中國。
*越南接受對中轉口商品課40%關稅,是防止中國繞道出口的政策手段。*
**中國關稅可能進一步上調至60%
*川普競選期間曾提到對中國課稅上看60%。
*目前中國約50%,仍有10%調升空間。
*如將20%的芬太尼關稅與20%的對等關稅疊加,總稅率可達40%。這與越南轉口課稅40%對齊,形成邏輯一致性。
**產業關稅:目標為國安與產業回流
*川普針對鋼鋁、汽車、藥品、銅、半導體等產業設關稅,各具目的但核心一致:重整戰略產業鏈、降低貿易逆差、鞏固搖擺州支持。
*雖然產業名稱不同,但均具國安與供應鏈安全意義。
**產業關稅為「有條件課徵」,避免全盤打擊
*鋼鋁雖課50%,但只針對含鋼鋁成分產品。
*汽車與USMCA掛鉤,合規則免稅。*
*整體策略偏向精準打擊,避免傷及無辜或造成供應鏈斷裂。
**半導體:最敏感產業,美國自傷風險高
*美國國內半導體供應鏈依賴外部進口,約六成原料仍不足。
*過度課稅恐導致自傷,因此政策遲未實施。
*美國正以吸引投資方式布局,如2024年資料中心投資達1800億美元,其中六成與半導體有關。
**關稅手段實為投資引導工具
*喊高課稅實則為引導投資流入手段,類似「提醒」企業加速赴美設廠。
*如藥品關稅喊到200%,但會有1~2年建設期,給予企業緩衝與因應。
*近期輝達、軟銀、台積電等投資案皆是美國吸資政策成果。
**雙軌策略達成三大目標
*地區型關稅主攻赤字與貿易夥伴重組。
*產業關稅主打戰略安全與供應鏈回流。
*高聲量政策搭配緩衝期與條件限制,形成誘導投資、施壓中國、維持經濟穩定的多重目標策略。
**關稅外協議的三大交換籌碼
*美國除了課徵關稅外,還與各國進行「關稅外協議」談判。
*各國可提供三類好處換取美方關稅豁免或調降: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採購與投資、加入圍堵中國陣營。
*開放市場是最基本的條件,例如英國准許美國牛肉與乙醇進口、越南將對美關稅降至零、東南亞國家擴大美農產品市場准入。
*第二層是對美採購與投資,包括波音飛機、美國能源與在美設廠,如台積電與軟銀都承諾各投資1000億。
*這對具戰略產業(如半導體)的台灣、日本、韓國尤其關鍵,成為未來談判重要籌碼。
*第三層是配合美國圍堵中國,最具政治難度,許多小型經濟體難以選邊站。越南雖接受美國對其轉運商品課徵40%高關稅,被視為已明確選邊。
**關稅有效稅率的推估與意義
*表面上課徵比率雖高(如對中國140%、巴西50%),但因進口基數不同,實際影響美國整體進口稅率有限。
*所謂「有效關稅稅率」是將美國總關稅收入除以進口總額的平均比率。
*依M平方估算,加入芬太尼、汽車、鋼鋁、銅、製藥與半導體等關稅項目,以及中國與越南等被課20%,其他國家課15%的假設後,預估有效關稅稅率提升約15個百分點,從原本約2.4%升至15–20%。
*但仍需考量替代效應(如消費者改買非中國貨)與區域免稅通道(如墨西哥、加拿大走USMCA),實際影響可能略低。
**中性情境對經濟與市場的推估
*關稅政策仍屬中性情境(機率約60%),對經濟有影響但不致於造成明顯衰退。
*M平方經濟預期指數已調降,美國下修幅度明顯,但預測仍為正成長。
*衰退機率低於50%,景氣趨緩但無硬著陸跡象。
*服務與商品通膨可控,支持聯準會今年下半年仍有降息兩碼空間。
*選舉壓力將使川普逐步從關稅政策轉向財政刺激,可能推動公司減稅,進一步支撐股市轉為中長期多頭。
**後續需關注的關鍵數據
*全球製造業週期指數仍為負值,須觀察下半年是否回升,尤其出口動能是否延續。
*通膨部分:
1.油價:若地緣政治升溫導致油價突破80美元,恐重燃通膨壓力。
2.失業率:若大幅升高(超過4.5%),可能迫使Fed實施衰退式降息,對經濟反而不利。
*關稅政策對經濟與股市雖具壓力,但若維持中性路徑,美國經濟不致衰退,降息、財政政策與選舉因素有望撐住股市。
*重點關注製造業景氣、油價與失業率變化,以判斷是否脫離目前穩健趨緩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