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7.11
**美股與資產市場持續走強,利空鈍化明顯
*在關稅戰與政治不確定性之下,美股多頭氣勢不減,標普與納指創高,道瓊逼近前高。*輝達市值突破4兆美元,比特幣創新高達11.4萬美元,顯示市場情緒偏多。
*市場對8月1日的關稅並不恐慌,反而預期將延後實施,利空已被市場提前消化。
**關稅戰進程膠著,市場聚焦後續變數
*川普對巴西課徵50%關稅引發市場短暫恐慌,但並未動搖多頭。
*目前已公布的第一、二波關稅名單與4月相近,部分國家稅率甚至提高。
*市場關注接下來未公布國家的談判與關稅細節,特別是銅、咖啡等特定品項。
**銅市場波動劇烈,出現罕見價量背離
*川普威脅對銅課徵50%關稅後,紐約銅價震盪劇烈,日內波動超過10%。
*即便紐約庫存暴增至20萬噸,銅價仍大漲,顯示市場強烈囤貨與中斷預期。
*若真課高關稅,恐衝擊本土產業與製造鏈,形成內部通膨與成本壓力。
**巴西反制性動作升溫,咖啡可能成為槓桿品項
*魯拉民調因強硬反美反而上升,左派支持度擴大。
*巴西或許限制咖啡出口反制美國,美國咖啡嚴重依賴巴西進口。
*若咖啡受限,加上中國茶也被課高關稅,美國消費者將面臨成本壓力。
**日本與越南陷談判困境,美方壓力戰術持續
*日美同盟未獲特惠,日本誤判美方態度與實力,談判陷僵局。
*越南預期稅率11%,實際被課20%,未即時發布新聞稿,引發混亂。
*川普或藉此向全球釋放壓力訊號,延後談判最終底牌,以爭取更大讓利。
**台灣未公布稅率,可能反映三種策略考量
*可能台灣已展現善意,美方仍在觀察反應。
*或考量7月底台灣選舉,避免造成政治干擾與民意反彈。
*另有看法認為美方內部仍在角力,尚未達成一致方案。
**市場期待稅改對價格的實質影響,壓力形成全民共識
*台灣如取消關稅與貨物稅,Model 3售價將從170萬降至138萬,GLE降幅達41%。
*其他進口車如BMW X系列降幅約30–40%,反映稅制對價格影響巨大。
*市場壓力強烈,未來政府若不調整恐遭民意反撲,代理商也難不降價。
**貿易衝突不再對市場造成直接殺傷力,但供應鏈、中期通膨風險升溫
*關稅是否實施、影響程度與談判走向仍是市場關注焦點。
*台灣若持續未公布稅率,反映出更大的戰略考量與談判空間,需持續觀察8月1日前美方動作。
**美股與費半創高,輝達表現亮眼
*費半指數上漲0.75%,收在5708點,自4月中旬以來漲幅接近七成,正挑戰2023年高點。
*主要美股指數接近歷史新高,輝達股價持續創新高,市值超越當年網路泡沫時期的思科。
*輝達因EPS快速增長,即使股價創高,本益比反而比去年低,顯示其獲利有撐。
**散戶表現亮眼,大幅超越對沖基金
*儘管散戶勇敢進場,但整體組合仍小幅落後納指約2%,與標普表現接近。
*自2024年以來,散戶報酬率達40%,優於QQQ的34%、SPY的32%,也大幅勝過對沖基金。
*4月美股重挫時,台股融資餘額下滑、ETF定期定額增加,美國散戶反而大舉進場抄底並成功。
**機構與法人落後,情緒與目標價直到近期才轉樂觀
*許多對沖基金在4月美債流動性緊縮時已被洗出場。
*機構投資人近期才開始釋出高目標價與樂觀展望,顯示反應滯後。
**投資成效取決於觀點與心態
*同一行情,不同詮釋導致不同情緒與行動:現金充足者會樂見下跌、資金滿倉者則恐慌。
*投資成敗往往在於是否堅持策略與評估市場位置,而非市場短期波動。
*如同看球或人生事件,感受與結果常取決於初衷與價值觀。
**沉沒成本謬誤:將錯就錯是大忌
*許多投資人陷入 來都來了 的心態,即使市場與個股基本面轉壞仍死守不放。
*沉沒成本無法改變未來報酬,港股等長期表現不佳市場更凸顯該問題。
*正確的做法應是適時檢視邏輯是否仍然成立,必要時停損離場,而非加碼攤平。
*市場不會因你投資了就回報你面子。
*投資不是單一賭注,而是長期、動態、風險控制與策略驗證的過程。
*重點在於是否能依照自身投資策略,動態調整與審視當前行情,而非陷入來都來了的錯誤循環。
**高盛對美股下半年持審慎態度:三大風險浮現
*美股二季反彈後估值偏高,高盛認為下半年面臨三大挑戰:經濟擴張放緩、高利率維持與美元走弱。
*企業對擴產持保守態度,因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如關稅變動。
*聯準會因通膨預期不敢貿然降息,貨幣政策遲遲未轉向寬鬆。
*美元貶值有利出口,但削弱美元資產吸引力,對股市支撐效果降低。
**台積電與大立光營收受匯損衝擊,顯示出口強勁背後的壓力
*台積電6月營收下滑至2637.9億元,月減17.7%,年增幅縮小至26%。
*高階製程如3奈米、5奈米需求仍強,但匯損開始侵蝕營運表現。
*大立光第二季EPS降至7.73元,年減84%,CEO林恩平直言匯損是主因。
*雖然整體出口創高,但企業面臨10\~15%的匯率損失與避險成本。
**台灣出口表現全球最強,卻也伴隨潛在貿易審查風險
*2024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表現領先南韓、香港、新加坡與中國。
*但美方分析師質疑台灣是否成為中國產品轉口通道,可能面臨商務部調查。
*美國已成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中國仍為最大進口來源,形成貿易結構張力。
*台灣應主動表態,澄清無「洗產地」行為,避免捲入美中貿易衝突。
**台灣ETF資金流入亞洲居冠,成為台股抗跌主力
*即便外資今年撤出30億美元,台灣ETF淨流入達191億美元,為亞洲最高。
*主要因0050降費與拆股吸引資金,台積電佔比高亦推升吸引力。
*台灣每月定期定額資金高達150億元新台幣,形成內資支撐主力。
*外資賣壓無法扭轉趨勢,顯示台股抗跌性高。
**企業薪資差距與內部通膨壓力浮現
*IC設計大廠如聯發科、瑞昱非主管年薪逾340萬,但中小企業員工薪資多僅30\~40萬,產業貧富差距擴大。
*台灣6月CPI年增1.37%,創51個月新低,央行具備降息條件。
*但央行考量房市與信用管制因素,短期內不易啟動寬鬆政策。
**未來通膨恐因氣候與食品價格上揚
*颱風丹那斯重創雲嘉南,麻豆文旦預估僅剩一成產量,蚵棚損失達八成。
*電力中斷影響養殖漁業,可能推升下半年食品價格。
*預估7\~8月CPI月增率將顯著回升,影響央行降息節奏。
**後續須關注三大重點發展:
1. 台灣是否於8月前取得美方公開稅率資訊。
2. 匯損對企業獲利與總體經濟的累積壓力。
3. 台灣政府如何主動表態,避免貿易摩擦擴大至制裁或調查層面。
**每週導讀書籍,第一本書《富士坑》:富士康威州設廠案的反思與爭議
*作者為美國資深記者勞倫斯·塔巴克,長期關注富士康威斯康辛州投資案。
*書中揭露:富士康原本承諾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實際僅創造1454個職缺,遠低於承諾。
富士康將部分土地出售予微軟,顯示投資方向偏離初衷。
企業與顧問公司之間的補貼輸送,引發對政府補貼政策濫用的批評。
*提出兩大問題:
鴻海是否高估自身能力與設廠潛力?
還是美國制度與文化環境讓台企難以落地?
*延伸觀察台積電在美國也遭遇文化衝突與歧視指控。
*書中強調台美文化差異與設廠困難,指出若無貿易戰與補貼,多數台企不會主動赴美設廠。
*批評川普反對補貼政策的原因:補貼易導致短期行為、缺乏長期投資誘因。
**第二本書《一看就懂美國的地緣政治》:圖像式理解美國國際戰略
*商周出版,透過大量圖表淺顯說明美國外交政策。
*有助讀者理解川普 讓美國再次偉大 的政策邏輯與全球佈局。
*書中涵蓋亞洲勢力平衡與地緣政治策略,適合地理基礎薄弱的讀者。
**延伸到股市觀察與操作反思
*關稅政策走向不確定,引發投資人對未來政經風險的關注。
*美歐股市持續創高,顯示行情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投資人需重新評估策略,是繼續追高還是等待拐點。
*藉由川普對摩爾多瓦課稅事件,突顯目前美國公布關稅名單缺乏邏輯與一致性,透露政策隨機性。
**台灣市場風險提醒
*台灣面臨匯率波動與可能的稅率變化。
*國內產業結構仍有嚴重極化現象,需留意經濟內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