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在方格子經營,偶爾也會懷疑自己:為什麼我的文章瀏覽量一直卡在不高不低的數字?明明其他平台平均都有1000上下的瀏覽,為什麼在這裡卻常常掉到幾百,特別是有時不小心「靜音」幾天,就像演算法把你遺忘,瀏覽數立刻腰斬成日常。以前偶爾會有文章衝到2000以上的流量,但那也是最近幾個月才偶爾發生的事。
我曾經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或者是作品的題材已經過時,或者是我沒有好好推廣。也曾懷疑,是不是使用網路閱讀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使用網路的人更多,只是他們「躲到別的地方去了」。
於是我開始嘗試,在喜多、Matters、Plurk等各種平台同步發佈作品。然而效果往往不如預期:有的平台幾乎沒人看,有的平台互動極低。直到最近,無心插柳,我才發現原來流量藏在「短語音」與「短影音」裡。短影音的秘密:吸走注意力的黑洞
我們都知道自己經常無目的地滑手機,一支接著一支看短影音,抖音、Reels、YouTube Shorts、IG短片,甚至Line VOOM、Threads也在做。演算法會不斷餵給你下一支,直到你自己也忘了剛剛看過什麼。
短影音讓人「停不下來」,也因此成為內容曝光的新管道。我觀察到,許多人會說:「短影音是個奇怪的地方,看完就忘,但還是會一直看。」然而這正是流量的秘密——在內容過剩的時代,能讓觀眾願意停留三秒,就已經是一種勝利。
AI的角色:讓短內容產出變簡單
長期以來我寫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很多題目會重複出現,但我並不厭倦,因為這些文章也是寫給自己的提醒,告訴自己要安住當下。
過去我也嘗試經營YouTube,把心靈雞湯做成長影片,加入背景音樂、配圖、字幕,製作一支影片要花半天時間,但上傳後可能只有幾十個觀看。我並不在意流量,但那樣的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讓人失去繼續更新的動力。
後來我放棄長影片的製作,轉向方格子的語音創作,因為這樣對我來說方便又自然,只要錄下來上傳即可。但老實說,瀏覽量依然有限。
直到前幾天,我心血來潮打開了YouTube,想著「不能讓帳號看起來像已經掛掉」,便隨手錄了兩到三分鐘的短語音,把一篇短文讀出來,不剪輯、不上字幕,直接上傳。結果竟然有上百人觀看,遠超過預期。
短語音被人看到,就會願意繼續創作。今天我再放一則約兩2分鐘長的心靈雞湯語音,不到20分鐘,就有62人觀看。雖然這不是爆量,但至少證明了「短內容更容易獲得演算法曝光」。

再談瀏覽量:數字背後的價值
瀏覽量不該成為創作者唯一的目標,但也不該完全忽略。因為流量代表被需要,代表作品真的被看見,有機會影響他人,也給自己持續創作的回饋。
當我們以AI輔助創作時,最常被誤會的問題是「AI只能產生大量廉價內容」。但其實,AI讓你更快把腦中的想法變成文字稿,快速彙整資料與標題,並優化排版,讓你節省時間,專注在真正的「靈感」與「深度思考」上。
短內容、短語音、短影音並非廉價,而是讓你的內容更快與人接觸的「門口」。若觀眾因三分鐘短語音而對你的風格產生共鳴,就可能進一步去看你的長文,甚至追蹤你的Podcast或購買你的作品。剛剛說20分62次, 現在1小時是693次,驚人的流量。

瀏覽量不只是數字,是一面鏡子
這些日子以來,我發現「短語音」是一個可以持續耕耘的新場域,它讓文章作者有機會被看見,也讓聲音有更多流動的可能。如果你也正在尋找被看見的路徑,不要排斥新的嘗試,也不要害怕使用AI。
因為當你願意持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AI會幫助你把這件事做得更輕鬆、更有效率,而觀眾,總會在某個時間點被你吸引而來。
這是我再談瀏覽量時,最大的收穫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