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剩餘一點時間,我走進書店,無意間看到一本標題引起我注意的書:《你想為誰賺錢》。原本以為這本書能幫助我走出對工作的厭倦情緒,結果它並沒有改變我的觀念,卻讓我重新思考了「金錢」這件事的本質與意義。
金錢,是交換工具而非終極目標
書中提醒我們,錢其實只是交易的媒介,古代以物易物的社會也能運作多年。我們之所以覺得某些東西「太貴」或「沒價值」,其實只是金錢流動與價值錯置的結果。
當金錢僅在國內流通,政府尚可藉由貨幣政策、稅收系統來調控。但當牽涉到國際貿易、外債、貨幣兌換時,一個國家若無法創造能與外國交換的有價值商品,經濟就會停滯,甚至失控。賺錢,不只是為了自己
這本書由日本作者所寫,立意在鼓勵年輕人重新看待賺錢的意義。作者認為,賺錢不只是為了個人利益,也是對社會的貢獻。他甚至提出一個溫柔的解方:「用愛來進行交易」。就如我們會無私地為親友提供服務與資源,若每個人也能以愛的角度去工作、交易,整體社會便能良性循環。
然而,當我試著把這一套理念套用到台灣時,卻感覺有些不妙。

台灣的現實,更加險峻
與日本相比,台灣的少子化更嚴重,產業結構也較為單一,加上資源分配不均,讓年輕人更難燃起奮鬥的意願。雖然我們有民主制度,但在高齡社會裡,選票的多數掌握在老年人手中,這導致政策傾向短視與保守,限制了創新的可能,也讓年輕人的未來看不到太多希望。
而AI科技的出現,更是轉機與危機並存。它或許能讓生產不再仰賴大量人口,但軟體技術並非台灣強項,我們多處在硬體代工層級,若沒有自主創新,很可能被其他強國的自動化徹底取代。
財富自由,不是對社會的背棄
雖然我追求財富自由,但我從不認為那是對社會的不負責。恰恰相反,我相信節約、節制消費的生活方式,對地球資源的永續發展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我們若不再過度消費、不再盲目追求經濟成長數字,而是回歸到有價值、有意義的生產與生活,這不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貢獻嗎?
當我們少買一件無意義的商品、少開一次不必要的車程、少花一筆為虛榮而生的開銷,我們其實也在推動ESG(環境、社會、治理)與碳中和的理想。用另一種方式守護這個社會,也守護未來的世代。
結語:錢不是目的,價值才是答案
這本書提醒了我,金錢只是經濟活動的過程,真正該思考的,是我們用什麼方式參與這個社會、創造價值。而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我也深深希望,我們能集體覺醒,不再陷入空洞的財富迷思,而是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的未來。
如果說《你想為誰賺錢》這本書帶給我什麼改變,那就是:我更堅定了要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變得更自由、更有意義。